甘庭健家人很乐意在家门口的现代化虾场里打工。 记者 周立 摄
最近,位于江津现代农业园区的重庆锦程实业有限公司正在做的一件事,让附近农民倍感新鲜。
“前些年,他们往柑橘林里安喷灌、滴灌设施时,我们就觉得稀奇。现在,他们又在地里安探头,说啥子要搞数字农业,据说安好后灌溉都不用人,只需探头感应电脑自动控制灌溉。”农民廖强说,他从来没想过,农业可以这样搞。
“我是把城市高档小区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嫁接’到果园里,实行无人化全电脑控制,具备灌溉、监控等多种功能。”锦程实业老总郑勇说。
近年来,江津区优化投资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城市资本向农村转移,吸引了大量城市工商资本下乡。
农民家门口成产业工人
比自己手指还长的海虾,江津龙华镇甘庭健以前连见都没见过,更没想过海虾也能淡水养殖。可现在,他和妻子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家门口帮虾场喂养南美白对虾,就连60多岁、从未打过工的老母亲,也在虾场打零工。
甘庭健一家打工的虾场属于重庆渝欣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10年由公司老总张劲松投入7000多万元建成,重点养殖南美白对虾,所有虾苗、海水全部由沿海空运过来。他还高薪从台湾聘请了4名技术专家,常年蹲守在江津作技术指导。
目前,渝欣牧业拥有虾池44口,年产值数百万元,拥有像甘庭健这样的固定工30多人,全是当地农民。
“我们以前在重庆做石材切割,听说家乡要建虾场,就回来了,现在我们一家三口在虾场打工一月要挣五千多元,比以前轻松多了,还照顾了家庭。”甘庭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养虾技术培训,不仅学会了一门技能,还明白了农业得走特色路子,而且离不开科学技术。
据预测,仅仅在江津现代农业园区,随着资本下乡步伐加快,将直接带动近万农民家门口就业,加快了农民—农民工—产业工人—市民的转变步伐。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关键
和渝欣牧业相比,锦程实业公司的产品看似很普通,只是柑橘,可这不是一般的柑橘,全是最新培育出的优质柑橘,其中有些品种在全重庆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一种就是7万亩。每年从8月份至次年6月份都可在树上结新鲜果子。
“资本是逐利的。”郑勇说,公司每年土地成本就要一千多万元,如果种植传统柑橘,可能连付给农民的土地流转费都不够,除了在品种上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外,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关键。
“智能化控制系统投入使用后,一年可节约人工灌溉成本上百万元;果品好,且全部按绿色水果标准种植,这比传统种植利润高出至少一倍;休闲观光农业又增加了柑橘的附加值……”郑勇说,公司正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土地产出率来获取利润。
在该公司基地打工的农民刘荣海说:“我们在锦程打工这些年学到的东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如果我们今后要自己做点什么,这些东西也是很有用的。”
促进传统农业加快转型
据统计,目前江津共有50万亩农民土地被流转出去,其中31亩由城市资本流转。全区农业龙头企业中,属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企业就有111家。近年来,江津城市资本下乡金额总计达11.5亿元,占所有农业项目社会投入的80%。这些资本有的流向传统种植、养殖业,更多的则青睐于特色养殖和种植、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
江津区农委主任罗邦林说,城市资本下乡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资本本身,“对解决江津劳动力短缺和土地撂荒等问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带来了人才,及很多全新的理念、实用的科技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业由单一化、常规化,向土地集约化、生产标准化、技术专业化转变,加快推进了江津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