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江苏新沂市: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2013-01-22 11:51:16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赵立群

近年来,新沂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徐州市政府及国土部门的决策部署,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为出发点,以实施“有效集聚潜在资源、有序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抓手,优化用地结构,实现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集聚,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和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主要做法

新沂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项目在全省第一家通过试点方案论证,于2009年10月在草桥镇启动建设。整个工程包括安置房建设、拆迁安置、土地整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社会保障四个子工程,总投资3.5亿元以上,分三期实施,涉及搬迁农户1654户、约6350人。在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我市因地制宜,科学实践,积极在探索中求推进,在推进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实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加快实施这项工程,我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公司运作、群众参与”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国土、规划、住建、财政、审计、公安、水利、农业、供电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政策宣传组、拆迁安置组、土地流转组、资金保障组、治安稳定组、土地整理组等六个工作组。构建了分工明确、衔接紧密的工作机制。同时,设立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草桥镇项目指挥部,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及时调度和解决拆迁复垦、安置房建设、劳动力就业、社区管理等重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实际,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草桥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项目区内房屋搬迁补偿安置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科学的政策依据。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依据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各类专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专项规划。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项目实施前,针对草桥镇坝头村、曹场村、陈圩村3个行政村“耕地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村庄布局凌乱、户均占地较大”等突出问题,通过调查论证和实地勘察,对项目用地现状和复垦潜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合理确定草桥镇试点项目的土地整理区、拆旧复垦区和建新安置区。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土地整理、拆迁安置、社会保障、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流转和居民安置区选址方案。同时,为避免重复建设和过程性浪费,将安置区选址由原来3个变为1个。用地面积由原来的420亩减少至241亩,并将安置区规划建设在草桥镇镇区,靠近323省道和草桥镇工业集聚区,既体现了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又方便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三是搭建融资平台,有效破解资金难题。资金问题是制约万顷良田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2010年,我市专门组建成立新沂市金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融资和安置房建设。并将项目复垦后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交其实行市场化运作,所得收益用于项目滚动实施。2010年11月,安置区万福家园小区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3.2亿元,目前已投入资金2.2亿元,其中从金融部门融资2亿元,切实保障了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

四是严格规范操作,切实保障群众权益。为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切实让群众感受到项目实施带来的利益,我市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人员对1654户村民逐一走访。切实摸清底数,讲清政策,了解村民意愿,主动征求意见。多次召开座谈会,对涉及群众利益的“安置区规划设计、多层住宅建设分配、项目搬迁补偿方案、复垦工程实施”等,与村组干部、群众代表进行广泛深入地交流,切实消除村民顾虑,赢得群众认可。在搬迁安置上,采取集中安置、货币安置和养老安置等方式,保证搬迁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久生计有保障;对于项目区搬迁的特困户,组织民政、团委、妇联、社会组织等进行专项帮扶。在安置房分配上,按照“以房换房、互找差价”的原则,楼房、平房、瓦房每平方米分别补缴差价80 元、150元、200元,同时提供每平方米30元的安置补助;对在规定时间内搬迁的,给予每平方米50元搬迁奖励。在土地流转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置换社会保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工程区内,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通过“双置换”,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同等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就业、医疗等政策。

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良好成效

一是推动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将散乱、粗放、低效的土地复垦整理后,新增耕地2300余亩,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500余亩,形成连片土地2.4万亩。为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腾出了更多的用地空间,不仅有效缓解了土地利用紧张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而且还进一步畅通了土地供需渠道,减少了基层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发生。

二是推动了工业集聚发展。草桥工业集聚区2011年升级为占地2.2平方公里的省中小企业创业园,形成了金属机械、有机食品、工艺服饰、出口板材四大劳动密集型工业板块,园区企业用工约需5000人。项目实施后,草桥镇镇区人口增加了近一倍,通过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既发挥了劳动力资源优势,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又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红联服饰、伊例家食品等一大批企业相继入驻草桥镇工业集聚区,企业用工、村民就业实现了“双赢”,镇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是推动了农业规模扩张。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将建成1.7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目前,项目区已流转土地6000余亩,分别由永恒、恒丰、荷兰瑞克斯旺等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租赁经营,用于发展设施瓜菜、畜禽规模养殖、鲜切花等优势主导产业。截至目前,草桥镇初步形成了10家农产品龙头企业、23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的高效农业十里生态长廊。

四是推动了城镇建设提速。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通过“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途径,实现大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了区域城镇化进程。通过试点村庄搬迁,城乡统筹步入了快车道。截至目前,规划建设22万平方米的主安置区万福家园,已建成14万平方米,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同时,按照多层建设、功能齐全、统筹兼顾的原则,建设安置区幼儿园1200平方米、卫生所1200 平方米、便民服务中心2000平方米,配套建设公厕、垃圾中转站、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镇区人口由原来的不到1万人扩大了近1倍,草桥镇陈圩村、曹场村近千户村民已经有序迁入万福家园居住。在集聚人气的同时,扩大了消费需求,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心镇创建。

五是推动了民生民计改善。农民集中安置后,安置区配备了标准化的文化活动广场、卫生室,优化配置了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使搬迁后的村民充分享受到公共服务资源。目前,搬迁后的116名低保户依法享受了政策扶持,21名五保老人入住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特困户在民政、社会团体的帮扶下得到了妥善安排。

六是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搬迁村民由过去居住的瓦房、平房搬进了楼房,村民变成了居民,思想发生了变化,在家庭财产增加的同时,人人求创业,个个谋致富,人心思进、思富、思安的良好社会风气逐渐形成,特别是社区服务与管理进一步规范,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几点启示

近年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这一创新举措,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显著变化,也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

(一)这一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工程。新沂人多地少、居住分散,发展用地矛盾较为突出。万顷良田工程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整合了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腾出了发展空间;更从根本上打破了城乡二元壁垒,促进了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的城乡一体化。

(二)这一工程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工程。万顷良田工程的实施加快了“三集中”步伐,大大加快了项目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同时,在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下,只有大力推进“三化”融合并进,才能实现后发地区的持续跨越发展,而万顷良田工程正是实现“三化”融合的重要推动力。

(三)这一工程是改善百姓生活的民心工程。万顷良田工程的实施,不仅实现了“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双赢,更实现了发展成果普惠百姓,更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农民居住环境的根本性改善、收入来源结构的根本性优化和长久生计的根本性保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为加快城镇化步伐,有序推动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深化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由点及面逐步推进,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和资源保障能力。继续按照“三步走”战略目标,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在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力争到“十二五”末跻身苏北第一方阵、率先在苏北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作者系中共新沂市委书记)

编辑 刘早生 责任编辑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