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安徽淮北相山区:统筹城乡发展探路

2012-12-30 22:38:10  来源:淮北日报

编者按:

自今年10月份“加快相山发展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相山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别领衔城乡统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文明创建四大专题调研组,在认真分析区情的基础上,以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建设文明幸福相山为落脚点,认真查摆了影响、制约、阻碍相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从本期起,将在《相山周刊》陆续刊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新形势下构建幸福相山的根本要求。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这个目标,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城乡统筹工作作为“率先发展、当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的重要抓手,城乡统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近期,省、市、区三级政府又相继启动美好乡村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吹响了号角。根据“加快相山发展大讨论”活动总体安排,现就如何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区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明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扎实有效,幸福相山建设全面推进,特别是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实践,迈出了重要步伐,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发展加快提速。2012年我区经济快速发展,食品工业成效凸显,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亿元,同比增长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3亿元,增长3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增长15.8%;地方财政收入4.68亿元,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7850元,增长16%。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再创新高。

2.规划体系日趋完善。我们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内,围绕“521”工程,(规划建设集聚5万人规模的凤凰新城、2万人规模的钟楼中心镇、1万人规模的张集小城镇)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规划,高标准编制《相山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和《渠沟镇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凤凰新城”“钟楼中心镇”“张集小城镇”三个专项规划,完善了城乡统筹建设规划体系。

3.城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我区区城功能逐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2012年我区实施城乡一体化项目12个,总投资5.72亿元,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投资进度、开工建设情况基本正常,已完成投资5.26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92%。其中,7个项目已全面竣工,完成进度100%,在建的5个项目中,有4个项目的完成比例在90%以上。已完工的项目有:相山区渠沟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凤凰新城金凤路、桥头居民集中居住区、相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凤凰山食用菌建设项目、凤凰新城农贸市场、土楼农贸市场改建工程。

4.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完成了开发区13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八通一平”。随着我区多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陆续竣工,进一步改善了我区城乡统筹硬件环境。

二、全区城乡统筹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1.规划体系缺衔接。一是规划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规划管理力量薄弱。二是各项规划衔接不够。城市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够,没能做到“三规合一”。三是村镇规划仍需进一步完善。

2.产业支撑乏力。我区为主城区,相对其他区县工业总量偏小,其中重点产业所占的比重仍偏低,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二是农业产业化推进不快,传统农业比重偏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三是小城镇服务业发展不快,服务业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3.城乡基础设施差别明显。

长期受二元体制政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够。

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

4.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差距较大。土地、户籍、就业、住房、社保等政策制度差异大,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相对落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

5.城乡一体化的认识有待提高。还有部分干部对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不足,概念不清,存在畏难情绪,缺乏驾驭工作的知识和能力。群众普遍存在“恋土情结”和“小农意识”,农民“脱农入城”的动力不足,中小型非公企业自主创新愿望不强烈。

三、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十二五”是我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我们要充分认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这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互动、工农互促,富裕农民、减少农民,建设幸福相山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我区城乡统筹建设的新突破,还必须认清推进城乡统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作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围绕以工促农,调整产业结构,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从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大量资金的前期投入是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区除了要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和项目整合力度外,还需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进一步苦练内功,切实提高区域经济实力。

围绕以工促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壮大经济总量,才能形成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为城乡统筹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一是坚持以食品工业为突破口,打造黄淮海地区食品产业高地。要围绕食品产业做文章,通过外引强企、内扶优企的政策导向,结合“区城同建”的发展理念加速工业向园区集中,目的明确地培育园区的龙头企业,并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构建起以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我区食品工业大跨越,大力提升第二产业比例,提高园区工业集中率。

二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业。要从旅游规划开始抓,切实抓好旅游景点的改造、提升和开发。突出我区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历史积淀和特色风光的宣传,推动风光旅游、人文旅游和休闲养生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快旅游品牌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包装和宣传推广工作。

(二)突出以城带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构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拥有许多表现形式,消除二元化结构的关键问题在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和覆盖,通过以城带乡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有效载体。通过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交通、供电、饮水、排水、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面貌的统一,缩小城乡硬件差距。

一是抓好集聚区建设。抓住建设淮北西部新城的契机,采取近郊转换安置、农村集聚发展和采煤塌陷搬迁等模式,高标准建设集中居住区。加快“四房”建设,启动钟楼农民集中区建设,加快推进土楼、桥头、张集二期村民集中区建设。按照村庄布点规划,加快推进“空心村”治理,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着力在建设规划、产业布局、社会保障等领域城乡无缝对接。坚持规范操作、阳光征收,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不受损害。以发展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为依托,不断壮大生态农业、商贸物流、特色旅游产业规模,丰富“西部新城”建设内涵,增强镇域经济整体实力。在发展现代农业、新兴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实施农田水利、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环境治理等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积极争取省、市财政的支持。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大力争取外部资金对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帮扶,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加速推进城镇化,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向城镇集聚。

(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统筹城乡软实力。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难点都在农村。

我区应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业转型。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实现我区农业产业的跨越式提升。一是要大力扶持本土特色农业企业发展,抓好示范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企业化。二是重点抓好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打响我区众多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三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工作,推动农产品工业化进程,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五是扎实推进美好农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一事一议”工作,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力争让美好乡村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面貌得到大幅度改善,从而提升农村综合软实力,夯实统筹城乡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四)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十二五”期间,要努力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应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民进城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我区学校、医院和廉租房建设,推动教育等资源向进城农民开放,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一是以民生工程为抓手,从教育、卫生领域先行试点,逐步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优化教育卫生资源配置,吸引大批农民进城。继续推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农家书屋向农村覆盖。二是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理顺关系,提标扩面,扎实推广新农合等各项保险。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多种方式,有序引导更多农民进城,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逐步过渡到城镇居民。三是要立足农村,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四是搞好农民就业引导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破除农民就业门槛限制。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水平。

编辑 刘早生 责任编辑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