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集镇”风生水起
8日,小雨霏霏。笔者驱车延平区洋后镇集镇,矗立在集镇中心地带崭新而气派的文化综合楼和联建大楼扑入眼帘,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这两幢大楼都是今年建成的,现在是我们集镇的标志性建筑,总投资都在1000万以上,都是通过市场化运作而建。文化综合楼建设资金主要由当地一位民营企业家赞助、政府辅助。联建大楼则完全是民间集资建设的,政府只做规划,目前此楼是延平区乡镇首座安装电梯的居民住宅楼。”镇党委书记郑阳介绍说。
这只是延平区“经营集镇”的一个事例。
经营集镇’,是我们新一届区领导班子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一个着力之举。”延平区委书记黄雄如是说。去年,他和区长翁明亮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乡镇调研,看到了各乡镇的不少亮点,也发现有些乡镇的集镇虽然很热闹,但是由于没有规划好、建设好,整个集镇给人的印象是有些杂乱。延平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56.96%,没有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城市的小康,而集镇又是乡镇的脸面,建设、管理到位了,就能进一步集聚人气,增加吸引力。基于这个共识,区委、区政府提出“经营集镇”的思路,决定把“经营集镇”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以此扩大乡镇集镇规模、提升集镇形象、增加集镇活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连日来,笔者走访延平区乡镇,耳闻目睹到“经营集镇”已取得的成效。敢经营,巧妇能为无米炊
加快小城镇建设,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是关键。炉下镇镇政府边上一块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因镇财有限多年来一直未能进行开发。如今,已在平整地面。
“我们镇党委、政府通过‘叫卖’这块地,与有使用意向的农商行商定,由镇政府与炉下村负责对土地进行平整后,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商行用于建设一栋7层的办公综合楼。初步估算,仅土地转让一项就可为镇里创造100多万元的收入。”镇长蔡荣洋介绍说。
去年,新一届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经营集镇”的理念,在专家指导下,镇里对集镇功能区重新进行规划、开发,通过把集镇当“产品”来“叫卖”,为集镇建设创造财源。除了盘活镇政府边上那块闲置土地外,还将闲置的原炉下农械厂和造纸厂统一规划,划出2500平方米的土地,分期开发建设农民住宅小区炉下金山小区。该小区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吸收企业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农民居住小区开发建设,带动金山农民公园建设,并为集镇其它项目建设筹集资金,快速拉开集镇发展框架;另一方面,可满足农民的建房意愿,改善人居环境,并可利用“三旧改造”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这样既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又通过土地转让增加镇财收入。
敢经营,巧妇能为无米炊。西芹镇的新亭小区,是全省最大的灾后集中重建点,这样大的点财政再怎样支持也是有限的。西芹镇党委、政府在新亭小区建设中,把握好经营的理念,将小区建设与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和造福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用好政策推动建设,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投入小区公共建设部分,并将其纳入造福工程项目,享受造福工程相关优惠政策。51亩地经公开招投标,又筹集了27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这样,通过滚动式开发,有效解决了小区建设中遇到的诸多资金来源难题。善经营,土鸡能变金凤凰
集镇是乡镇的门面。经营集镇,着重要使集镇靓。
走进位于西芹镇集镇西面的新亭小区,如同走进城里的小区一样,只见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每栋楼房都被绿篱花草环绕;道路两旁种植的银杏、四川苏铁等乡土珍稀树种随处可见;沿街超市、美容美发店、建材店等五花八门的商店遍布;新落成的主题公园里,几位老人怡然自得地坐在靠椅上,一面聊天一面观赏喷泉……“事实证明,打造宜居城市化社区是集聚人气的最好‘磁力场’。”镇长陈家容笑容满面地告诉我们:“这个小区让外村人十分向往。现在,要求购买在建的二期新房的村民很多。我们计划第三期在小区后山建设一批独立式公寓,在小区周边的‘三旧’改造用地上建造15至18幢的商品房,扩大小区外延。”
新亭小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面融入到集镇总体规划建设中,被省住建厅评为“省级村镇住宅优秀小区”。打响了“新亭小区”的名号,土鸡变金凤凰,西芹集镇正在焕发新的魅力。
在峡阳镇集镇路口,新拓展的占地1.4万平方米的农民文体公园里,城市公园的景致一应俱有。镇党委宣传委员何玲娜介绍说:“这是镇党委、政府善经营巧借力的结果。”
该镇农民文体公园前身是我省最早的农民公园之一,功能设施简单,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娱休闲活动要求的提高,群众要求扩建、提升的呼声越来越高,镇里财政拮据拿不出钱。怎么办?镇政府召集民间人士开会,将实情相告,共商对策,发动峡阳各界人士出钱出力,捐资200万元将原农民公园拓展了一倍,使农民健身、休闲有了好去处。同时,镇政府还在民间捐助下,拓宽了集镇文明路、民兴路,使环镇公路雏形初现,大大缓解了集镇交通拥挤的状况,为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增添了新光彩。会经营,持续发展“不差钱”
“唱好项目‘连环戏’,集镇持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蔡荣洋说。
在经营集镇的过程中,炉下镇认真研究政策、分析镇情,想方设法将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区投资的“大盘子”,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集镇建设,实现“借梯上楼”。
炉下镇集镇主街道原来较狭窄,近年来由于来往车辆剧增,道路更加不堪重负。为此,该镇积极运作,多次与区交通运输局、炉下工业园区管委会协调,采取“上级争取一点、园区赞助一点、镇里挤一点”的办法,今年终于筹资到400多万元,提升改造从316国道至集镇全长约1.7公里、路面宽22米的“进镇大道”,并配套建设相关设施,美化、亮化道路。道路年底竣工后,将有效缓解集镇交通压力,大大改变集镇景观,同时使道路两边的土地价值倍增,又可为集镇下一步发展提供丰厚的财力储备。
有了在建设新亭小区中积累的经营集镇的经验壮胆,目前,西芹镇又在盘活集镇上原来的旧厂房、闲置地,启动占地286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380平方米的“五星”小区建设项目。同时,抓住“三旧”改造政策实施和“南三龙”快铁建设的有利契机,将“五星”小区建设与供销大楼改造、库区低洼地段改造、水本淹没区和林化厂周边开发等项目纳入集镇整体规划、开发中,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西芹镇周边符合开发条件的地块就有27宗近2000亩,这其中蕴藏着一笔巨大的财富,为西芹镇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由此看出,会经营,遍地是黄金。
两大“助推器”促乡镇腾飞
为了进一步推进乡镇谋划好“经营集镇”这篇大文章,延平区委、区政府从宏观政策上,给予乡镇两大“助推器”:
一是科学做好产业布局调整规划,以园区为载体,产业为支撑,加快城镇化步伐。该区在倡导“经营集镇”的同时出台鼓励政策,引导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向大横片区集聚,形成沿205国道块状布局;引导机械制造产业向江南、炉下组团集聚,形成沿316国道与成功路环形点块状布局;引导林产加工产业向王台、来舟组团集聚,形成对接长沙高新技术园区沿316国道带状布局;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向黄墩片区和南山纺织园区集聚,形成相对独立的针纺产业加工园;引导精细化工产业向峡阳组团集聚,形成精细化工专业园;引导冶金建材产业向太平金属专业园集聚,形成以三山钢铁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引导光电产业向南平工业园区罗源组团际头片区集聚,形成光电产业专业园,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和人口向城镇集中。
二是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带旺集镇人气。今年以来,该区通过整合各乡镇特色旅游资源,策划包装了7个精品旅游景区:西芹镇高坪“爱情婚恋”主题乡村游,茫荡镇宝珠“天上村落”游,三千八百坎激情欢乐谷乡村游,南山镇理学、红色旅游一体乡村游,樟湖镇蛇文化风情民俗游,王台镇“四季花果飘香”游,峡阳镇“美食古镇”游等,把原生态、同质类的资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依不同的风格装帧,着力培育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休闲度假型、民俗风情型等四大类型乡村旅游产品,构建乡村旅游全新品牌,使乡村旅游初步呈现量多面广的发展态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和质量得到提升。而去乡镇旅游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又逼着乡镇加快完善集镇基础配套工程建设。
采访札记
学会“经营集镇”
近些年来,“城市经营”已成了一个热词,其核心是把市场机制全方位、全过程地引入到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城市土地资本和地域空间的有效运作,推进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延平区把这一思路延伸到了集镇,针对集镇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借助“经营集镇”的方法,加强集镇建设,这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益实践。
传统的集镇建设模式,是沿交通干道开发,形成两排商业店铺,形式简单,功能欠缺,仅仅发挥区域集市作用,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贡献率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人流就没有商流,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只有像西芹镇的新亭小区那样建立集约化、城市化的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到集镇集中居住,形成人气旺盛、商业发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小城镇,才能增强集镇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才能达到建设美丽城镇的目的。
集镇建设的投入主体,要从以政府为主向以市场为主转变。新型集镇建设,涉及到较大规模的投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财力有限,只有像炉下等乡镇把集镇作为一种“产品”,大力“叫卖”,靠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来筹集资金,增加投入,“无米之炊”才可能做成做好。
集镇发展,产业是支撑。没有支柱产业作支撑的集镇是做不大的,没有产业的集镇也没有生机和活力。抓住产业特点,有目的地引进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企业向集镇集中,既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集聚人气、财气和商气,又能加快集镇开发建设步伐。
编辑 刘早生 责任编辑 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