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谷中千亩玫瑰绽放
花团锦簇的兰花基地
风景如画的万科森林度假公园
日前,《三亚市吉阳镇总体规划(2011~2020年)》(简称为《规划》)获专家评审通过。根据《规划》,到规划期末,吉阳镇将成为三亚改革创新和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生态、社会和谐、城乡统筹的生态宜居城镇。规划区范围为吉阳镇行政辖区,面积为322.7平方公里。规划城镇职能为:三亚中东部的旅游服务及后勤保障基地;三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研创新中心;三亚中东部交通枢纽与商贸物流中心。
融入三亚,补充和完善三亚中心城区发展
吉阳镇党委书记张蔚兰称,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近期至2015年,远期至2020年。规划期末,镇区常住人口规模约3.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1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不超过150平方米。根据规划,吉阳镇将紧邻三亚市区,立足吉阳镇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承担三亚市部分功能,补充和完善三亚中心城区发展。
——提升镇区综合发展水平,带动城乡整体发展。全面推进吉阳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城镇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建设,形成极具特色和富有吸引力的城镇中心。以城镇的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旅游主导,实现城镇化“量”、“质”协调统一。统筹镇域城乡资源,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推动以旅游为主导的城镇化进程,打造城镇、景区和村庄三位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引导旅游服务从滨海地区向山区腹地辐射。
——落实旅游作为三亚市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依托全市旅游大环境,发展镇内山林地区的休闲农业、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等乡村适宜的产业类型,引导山区发展条件欠佳的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流动,以产业优化升级和乡村人口城镇化带动山区发展。
——设施保障,构建城乡一体基础设施。结合城镇建设和各功能区建设,大力推进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保障系统,整体提升全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镇域形成“一轴、两带、三横、多点”空间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吉阳镇域空间发展思路为:发挥紧邻三亚市区,受三亚市区辐射的区位优势,以三亚市区为基础依托,以吉阳镇区为镇域支撑,统领吉阳全镇发展;加强滨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联系,促进镇域城镇、村庄、景区和其他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一轴”:落实三亚市滨海发展轴,打造吉阳镇西联三亚市区,东接海棠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主轴,加强滨海发展轴上吉阳镇区与三亚市区(吉阳镇荔枝沟地区规划纳入三亚中心城区发展)两个重点城镇地区的联系。
“两带”:沿镇域南北向分布的两条山谷,分布吉阳镇重要的发展功能区,是吉阳镇未来发展重要的发展带。其中,西发展带以三亚市区为服务核心,带动荔枝沟社区、半岭温泉、落笔洞、红花、罗蓬等地区发展;东发展带以吉阳镇区为服务核心,向南联系亚龙湾景区,向北联系田独社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奥林匹克国际生态体育公园等重要功能区和中廖、大茅等村庄。
“三横”:改善镇域东西联系,加强城镇-景区联系,整合镇域资源,规划镇域中部“三横”城乡空间联系线。
“多点”:以镇域范围内联系各“轴、带、横”为空间节点,包括镇区、荔枝沟社区、田独社区、亚龙湾景区、落笔洞景区、半岭温泉度假区、奥林匹克国际生态体育公园和各中心村等。重点推动各空间节点强化和提升,提高节点辐射和服务能力,以多点带动镇域整体发展。
打造“山、水、城融合”城镇景观特色
根据《规划》,吉阳镇的城镇景观发展思路是:规划打造“山、水、城融合”的城镇景观特色;保护山、河、湾的自然景观资源,打造山水城镇;突出城镇特色,营建旅游城镇。规划形成“两轴两廊多带渗透,四心多点三片辉映”的总体景观格局。同时,规划吉阳镇区形成点、线、面相结合,“T字形骨架、生态网格、一核两心、多带渗透”的绿地系统结构。
“两轴”指两条生态景观轴线,分别为大茅河及两侧滨水绿带;高园河、高园水库及两侧滨水绿带。“两廊”指镇区综合组团与高科园产业组团及周边迎宾路中段组团之间的两条生态廊道。“多带渗透”指在镇区各组团内预留多条带状绿地。
“四心”指一处城镇景观活力核心,为大茅河湾中心公园及广场;三处生态绿心,为龙虎园郊野公园和高园水库、大茅河湿地郊野公园以及榆林湾郊野公园。“多点”指镇区内部的多个景观节点。例如大茅河西岸棕榈滩的滨水活力景观节点,镇政府的行政中心景观节点,亚龙湾火车站广场及周边的现代服务景观节点等。“三片辉映”指生态旅游风貌区、活力城镇风貌区、现代工业风貌区三个风貌片区交相辉映。
“T字形骨架”为两条滨水廊道,指大茅河沿线滨水廊道和高园河沿线滨水廊道。“生态网格”指组团之间预留生态廊道,补充T字形滨水廊道,构建整体绿地网格。“一核三心”中“一核”指大茅河湾中心公园广场;“三心”指镇区西部的龙虎园郊野公园和高园水库作为城镇西部绿心,大茅河湿地郊野公园作为城镇东部绿心,榆林湾郊野公园作为城镇南部绿心。
“多带渗透”指结合吉阳镇地形、水系和景观道路绿化带,规划多条带形绿地,将自然山水引入镇区内部。
打造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生态宜居城镇
根据《规划》,吉阳镇是三亚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团,以旅游服务、后勤保障服务和环保型工业为主导的生态宜居城镇。
——建成国家滨海旅游胜地,三亚市中东部的旅游服务基地。发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亚龙湾景区、落笔洞景区、半岭温泉度假区等景区优势,规划吉阳镇作为市区东部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
——建成三亚市环保产业基地、科研创新中心。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发展环保工业、创意产业及创新研发设施。
——建成三亚市中东部交通枢纽与商贸物流中心。吉阳镇作为三亚市区东部门户,交通条件良好,将分担三亚市区商贸物流功能,服务三亚中东部地区。
——建成镇域综合服务中心。镇区是吉阳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担行政管理、商业金融、文体医卫等综合服务职能。
发挥资源优势,“五个片区”打造特色旅游
结合吉阳镇各功能区发展,《规划》划分为镇区及周边片区、荔枝沟-南新农场场部片区、亚龙湾片区、落笔洞-半岭片区、北部山村片区等五个片区进行发展引导,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
——镇区及周边片区。镇区及周边片区包括吉阳镇区、迎宾路中段、棕榈滩、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田独社区、干沟村、龙坡村、榆红村、安罗村等地区。
主导职能:吉阳镇政治经济中心,旅游服务枢纽、军港服务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研创新中心、交通枢纽与商贸物流中心。
发展策略:发展城镇综合职能,重点提升旅游服务和军港后勤保障服务功能,突出热带海滨城市风貌;建设旅游交通枢纽,发展商贸物流业,结合田独安置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及特色商贸服务,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
片区协调引导:统筹镇区及周边地区的职能分工,实现片区内相互协作的功能体系;统筹配置片区公共设施,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镇区设施配置完整,加强镇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田独安置区的互动发展,加强产业发展和人口就业的协调。
——荔枝沟-南新农场场部片区。荔枝沟-南新农场场部片区包括荔枝沟社区、南新农场场部、南丁村和抱坡村。
主导职能:完善城市综合职能,重点发展都市型服务业,兼具旅游服务、商贸服务、文体娱乐以及特色农业。
发展策略:依托紧邻三亚中心城区的地缘优势,积极承接三亚中心城区职能外溢;挖掘自身资源潜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片区协调引导:强化本片区与三亚中心城区的联系,职能上与三亚中心城区积极对接,设施上充分实现与三亚中心城区共享,打造荔枝沟社区城市节点,带动和服务周边地区。
——亚龙湾片区。亚龙湾片区位于吉阳镇南部,包括亚龙湾景区、博后村和六盘村。
主导职能:国家级海滨度假旅游区,民俗风情旅游和农业旅游观光,旅游服务及配套服务。
发展策略:保护亚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核心竞争力———生态环境资源,以亚龙湾景区为核心,带动片区整体发展;以景区内村庄为支点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建设后勤保障基地,共同协作带动片区整体发展。
片区协调引导:促进不同类型旅游的协调组织,推动亚龙湾滨海度假旅游与山地森林公园、村庄民俗旅游的协同发展,加强村庄的特色旅游和后勤保障作用,推动村庄和景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引导村庄和景区的同步发展。
——落笔洞-半岭片区。落笔洞-半岭片区包含落笔洞景区、半岭温泉度假区、高校聚集区和落笔村。
主导职能:文化旅游、疗养度假、高等教育等职能,重点发展温泉主题的综合旅游度假、三亚古今文化体验、教育科研及配套服务;兼具特色农业。
发展策略:围绕落笔洞、半岭温泉等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引导旅游向内陆纵深发展,丰富三亚市旅游产品类型,打造三亚滨海地区之外的拳头度假品牌;依托高校聚集区教育科研资源,建设三亚市文化高地;依靠南新农场及落笔村的冬季瓜菜和南繁育种基地发展特色农业。
片区协调引导:片区包含落笔洞风景区,城乡建设应严格落实遗址保护要求,禁止对遗址及周边环境的破坏。片区包含半岭水库、五一水库等重要水系资源,景区开发中严禁对水源保护地的破坏。
统筹片区景区、高校和村庄发展,以景区和高校等功能区发展带动村庄发展的整体提升,以村庄作为周边功能区的服务基地,同步改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城乡支撑体系建设一体化。
本片区向南与三亚中心城区相接,基础设施、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依托中心城区满足需求,片区内部重点建设服务各功能区的配套设施。
——北部山村片区。北部山村片区包括吉阳镇北部红花村、罗蓬村、大茅村、中廖村等北部山区的村庄。
主导职能:依托本地民俗文化、农业与山地资源,培育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运动休闲产业以及特色农业。
发展策略:深度挖掘各村庄自身优势资源,在民俗文化游、特色农业游、文体休闲游、雨林探险游等方面打造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三亚市旅游发展由海走向山。延续传统的农业优势,延伸农业产业链,适度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片区发展协调:北部山村片区内部可分为“红花-罗蓬”和“中廖-大茅”东西两区,应强化两区之间的东西向横向联系,将特色旅游产品服务抱团发展。
“红花-罗蓬”区,是吉阳镇重要的农业生产和生态保障地区,应注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控制建设规模,为远景发展预留空间。片区基础设施、大型公共服务依托荔枝沟和半岭-落笔洞片区服务,重点加强与荔枝沟-落笔地区的设施对接。
“中廖-大茅”区交通区位条件较好,拥有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和运动休闲旅游项目,应注重重大项目对地区发展的带动,妥善安置居民,完善基础设施。
编辑: 刘早生 责任编辑: 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