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江津区,有着一个面积约28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区——重庆(江津)现代农业园。晚熟柑橘、优质粮油、优质蔬菜、畜禽等6大农业产业项目进驻这里并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个独具特色的农业园是2008年5月,江津区从探索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角度出发而正式设立的。其中核心区域60平方公里。目前已成为重庆市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
聚集产业,打牢基础
江津区将涉农项目资金70%以上集中投向园区,在园区建成了11公里的刁燕公路,启动了325公里的产业项目区次干道建设,以吸引产业、企业的入驻。组建了渝庆农业开发公司和绿丰农业担保公司,相关镇、村健全了土地流转服务站,以此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了良性发展的融资体系,吸引了城市资本下乡发展特色效益农业,30余家企业先后入驻,到位资金11.5亿元。
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江津区积极引导城市资源下乡,加快推进全区农业、生态、旅游等薄弱产业做大做强,促进特色产业集聚。
在园区示范下,江津区进一步完善了全区土地流转机制和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56.1万亩,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带动了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实现4.8亿城市资本下乡,8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市场化、规模化运作。
转岗就业,转变方式
在农业园内,以宅基地复垦产生“地票”收益的方式推进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居住在农业园区内的龙华镇燕坝村村民,充分运用改革发展政策,积极转岗就业,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村民付林会说,他用宅基地获得的收益15.36万元,购买134平方米的新房,用其购房节余3.3万元进行了新房的装修,新房作抵押在农商行货款1.5万元购置了设施,经营餐馆3个月,收入达两万多元,超过了外出务工的薪金收入。
利用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和宅基地复垦置换政策筹集到9488万元资金的燕坝村,建成了总面积64688平方米的特色新村。村民何均华一家,就从二社搬到了3公里外的四社新村,全部将承包地整体流转给瀚阳公司,每年获得7000多元租金收入,老两口均参加了“农转城”养老保险,每月共领取1440元的保障金。何均华说:“村里成立了集体资产公司和股份合作社,我们还将有一定的股金收入。”
一批拥有“四金”的新型农民率先在燕坝新村产生。
三分促三改,推动乡村治理
在农业园内,江津区展开了“三分促三改”综合试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针对农村产权不清、资源要素难以流动、基层组织职责不清、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探索出了“‘政经分离’促进‘股改’、‘包营分开’促进‘土改’、‘住产分置’促进‘户改’”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治理结构改革。
记者从江津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获悉,在以建设“双百”大城市为统领,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江津区积极吸引农村人口进城。预计到2020年,将全区7个中心小城镇和20个特色村培育成为人口集中、经济特色鲜明、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功能设施完善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