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既是一座工业城市,又是农业大市,新农村建设正呈现出一种厚积薄发加速推进的态势。唐山市是如何协调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本报记者专访了唐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兼农工委书记刘建立。
记者:唐山以资源立市,靠工业强市,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如何定位自己的新农村建设?
刘建立:在唐山市737万总人口中,有487万多农业人口,新农村建设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2011年,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42.4亿元,城镇化率已达到52.5%,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从我市的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情况看,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已全面启动,城乡经济社会正处在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推进阶段;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加快集聚,农业已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阶段;工业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新农村建设已转入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树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遵循“三化同步”原则,把新农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新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者:不同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推进路径不尽相同。唐山市都走过了哪些道路,是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
刘建立:唐山市的新农村建设大体经历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新民居建设、幸福乡村建设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3年开始。这时候农民逐渐富裕起来,最大的愿望是解决出行难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以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有效治理了农村环境的“脏、乱、差”,改善了农民出行难和农村人居环境;第二阶段是从2009年开始。当农民比较富裕的时候,对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文明生态村创建基础上进行提升,启动了以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为主要内容的新民居建设,满足了农民住房需求,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第三阶段就是现在。农民对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有了更高要求,我们又对新民居建设进行了拓展,启动实施了幸福乡村计划。这三个阶段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我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
目前,我市所有行政村都实现了“村村通”,都建成了“村民中心”,46%的行政村实现了“户户通”,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89.8%,今年底将全部完成文明生态村扫尾工作;已启动省级农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877个,完成新建新民居、改造提升旧民居21.8万户;启动了133个省级幸福乡村计划示范点建设。可以说,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市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工作中,唐山始终秉持三个工作原则:一是广泛支持。改变农村相对落后的现状,需要全社会广泛的支持和投入。我市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引导全社会的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中。同时,市一级每年安排200多家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与基础薄弱村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助力农村发展。二是持之以恒。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慢不得,也急不得,更不能刮“一阵风”。十年来,不论是财政投入还是定点帮扶,我们都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踏踏实实,积少成多。三是以农为本。随着农村的发展,我们不断调整工作重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让农村干部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到真真切切的变化,激发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记者: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的工作,也是“三农”工作的难点,唐山市在这方面有哪些措施?
刘建立:保持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特别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形势要求下,此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市主要在五个方面促农增收:一是靠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引入工商资本,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在每个县(市)区启动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实施了县乡领导分包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去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606.4亿元,经营率达到64.6%。二是靠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全市畜牧水产业和蔬菜果品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0.3%和38%,成为了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个,获得河北省著名商标43个、名牌产品13个,玉田包尖白菜、迁西板栗还分别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是靠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整合建设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综合站81个,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开展“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增强农民掌握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全市种养两业名优新品种普及率达到95%,新技术推广率达到96%以上。四是靠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农合联会员总数达185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07个,辐射带动农户66.5万户。五是靠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去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73%;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在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唐山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60元,增长13.8%,连续七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刘建立 唐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兼农工委书记
编辑: 刘早生 责任编辑: 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