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充满时尚感的高楼在江北嘴拔地而起 记者 唐浩 实习生 李奕新摄
产业变迁
街道工业区变身金融核心区
解放前,江北城是重庆的水运枢纽中心。从1960年开始,街道开始组织发展街道工业。“最多的时候发展了20多家厂,比如医疗机械厂、织布厂、印刷厂。”据史料记载,1985年,该区域虽无大型企业支撑,但43户中、小企业工业产值达6649.5万元,其中街属企业23个,工业产值342.4万元,占全区11个街道当年工业产值的37.33%。街道工业曾一度繁荣昌盛。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江北城便开始走下坡路。“乡镇企业领跑全国经济半壁江山,竞争更加激烈。但江北城辖区无大型企业作支撑,经济基础十分脆弱。很多中小企业因此破产了。”老江北城人李德文告诉记者,后来,随着嘉陵江大桥的通车,江北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观音桥,江北城经济开始一蹶不振。
如今,产业腾笼换鸟,原来的水码头正在经历向“西部陆家嘴”的转变。
“我们的目标是将江北嘴建成金融中心的核心区。”昨日,江北区发改委发展规划科科长桂林告诉商报记者,到“十二五”末,江北嘴将实现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20亿元,全市金融中心的地位初步确立。
“近日,市银监局将和我们签订入驻协议。”昨日,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有20多家金融机构签约入驻江北嘴金融城。到2020年,江北嘴金融核心区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市场辐射中心、金融产品开发中心、金融人才汇集中心和与国际接轨的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江北嘴区域金融业税收贡献总额将超过400亿元,集中布局重庆80%的金融机构,集聚30%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50亿元。”
桂林称,房地产开发方面,“十二五”期间,江北嘴将形成26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楼、30万平方米商贸和酒店用房、20万平方米文化娱乐用房面积的供应能力。
环境变迁
危房聚集区变身民俗风情街
“上横街、下横街、米亭子……这些熟悉的名字,和世居此地的老百姓的祖传老屋,门脸相对,拥挤不堪,鸡鸣可闻,菜香可嗅,青石板小道纵横其间。”这是江北城老居民康献忠老人对江北城的记忆。
作为一个老城,江北城承载了太多重庆人的美好回忆。保存至今的文昌宫、大戏台等建筑,见证了一代代重庆人的生存风貌。但作为一个聚集了12万人、危旧房面积达122万㎡的老城,江北城环境的恶劣同样让人不堪回首。而现在,一个崭新的现代化都市正在强势崛起。
“我们并不想把江北嘴建成一个只有高楼大厦的地方,这里作为重庆城市文明的发源地,理应得到文脉的延续。”昨日,江北嘴投资集团工程管理部副经理张晟鹏表示,如今,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已经得到修缮,而不久后,这里又将诞生一个有着浓郁地域特色的川东风情小镇。
“我们将以江北嘴三洞桥遗址为纽带,串接形成荟萃川东传统民居建筑,建设江北嘴历史建筑风格的三洞桥民俗风情街。”张晟鹏说。
居住变迁
居民告别没有厕所的房子
“从江北城到江北嘴,这样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在江北城当了几十年街道干部的康献忠老人说起江北城的变化,如数家珍。康老说,他还是个摄影发烧友,年轻时拍了不少老江北城的图片资料,一直在家珍藏着。除了直观的影像资料,他还拿出了当时的调查结果进行佐证。
康老提供的2000年江北城街道办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江北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00元,人均居住面积在6平方米以下的就有2500户;70%的居民住宅是危房和棚屋。有30%的居民生火煮饭靠煤炉,甚至还有10%的居民靠到江边拾柴火来煮饭度日。2002年,江北城吃低保的居民全年累计达66929人次。
“江北城地区成了主城区贫困人口最密集、人居条件最恶劣、社会治安最突出的旧城区。”康献忠说,最小一户的建筑面积仅有7.2平方米,却要挤一家五口人。
刘元惠是当时提前搬迁的老江北城居民,新房在两路镇,两室两厅,90多平方米。刘元惠说,当时的老房子连厕所都没有,现在的环境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影响力变迁
水码头变身区域经济增长极
“曾经的千年水码头变身为城市中央商务区的过程,也是城市区域影响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渐进发展的过程。”江北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龚继荣告诉商报记者,江北嘴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影响力的提升,第一大体现就是从旧到新的完美蜕变。原来破败不堪的老城已经完全消失,仅有部分老城墙和教堂等文物搬迁到了中央公园。
“这不是开天窗式的开发,而是整体规划拆迁开发,可以说是一次凤凰涅槃式的重生。”龚继荣说,如今江北嘴的经济地位也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变化,从以前的水码头到如今的中央商务区金融核心区,这里将聚集重庆众多的金融机构,兼容商业、服务业、居住等多种功能,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高端金融产业功能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促进重庆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