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渝北要建重庆首个万亿工业大区

2012-09-25 15:20:05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王萃

按照做优存量、做大空间、做强集群、做靓品牌的思路,该区将在2016年实现区域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区属板块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500家的“35”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建设我市首个万亿工业大区。

推进新型工业化

渝北责无旁贷

完成工业总产值1600亿元,占到了全市八分之一;重庆工业十强区县连续7年全市第一,对全区GDP贡献率超过50——这是2011年渝北工业交出的答卷。从默默无闻的江老幺,到全市最强的领头羊,渝北人用10年时间,书写了一个关于工业勃兴的传奇。

总量连年攀升、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崭露头角、培育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后劲——10年奋进,渝北积累出深厚的工业发展基础。然而,在渝北区负责人看来,规模不大、结构不优、集群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融合发展不够等现状,仍然是制约渝北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短板

尤其是当前,全市正掀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热潮,我们更应当扬长避短,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渝北工业新一轮跨越。渝北区委书记周旬说,作为全市工业大区,在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渝北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如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渝北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并于921日的会议当天正式印发。

按照《意见》,渝北将着眼全市大局,紧扣区域实际,以集群发展、融合发展为方向,以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为要求,以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走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努力建设成为全市现代产业高地。

5年突破5000亿

渝北重任在肩

820日,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举行。会议提出,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要达到3万亿元。

渝北作为重庆工业大区,应突破500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5%以上,才算不负众望。渝北区区长黄玉林用一种极富底气的表述,宣布了未来几年渝北工业的发展目标。根据这一要求,该区特别提出了“35”工程的实施计划,即到2016年,区域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区属板块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500家。

在这一过程中,渝北工业将实现五大倍增:工业经济总量增长两倍——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增长两倍——2016年,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00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累计工业投资增长一倍——2016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25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增长一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50家;品牌创建总量增长一倍——2016年,新增中国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10个以上、市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100个以上,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5家、市级技术中心20家。

这一组数据,将见证渝北新型工业化的美好前景。在921日的大会上,周旬用了一句很重庆的表达——渝北工业将因此再度雄起

四大思路谋发展

渝北科学布局

5000亿元目标如何实现?渝北的思路是做优存量、做大空间、做强集群、做靓品牌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经过多年的努力,渝北区各大园区为推动全区工业加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渝北将重点推动园区的二次创业和升级发展,力争5年内新拓展工业园区10平方公里以上。同时,努力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率,深入推进土地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强度。

经过数年的快速发展,渝北的工业产业逐步呈现出集群化特征。在未来的新型工业化建设中,这个集群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做大做强。据介绍,当前,渝北将把构建产业集群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加快形成汽摩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服装等若干个集约高效、配套完整、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逐步扭转汽摩制造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形成更加均衡化、多元化的产业发展业态。

而在渝北品牌的培育上,该区更是不遗余力地出台了一揽子激励、扶持机制,包括对企业技改、改制上市、科技创新、标准建设以及发明专利等予以重奖,最高可达200万元奖励等。力争通过5年努力,形成一批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组织集团化、经营规模化的品牌群体,提升渝北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黄玉林表示。

为了显示对渝北品牌的培育决心,921日的大会上,渝北区委、区政府还隆重表彰了2007-2011年渝北工业发展的贡献奖企业,并现场与15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支持他们尽快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