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城乡统筹的“黄山试验”

2012-09-06 19:06:33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黄山市地理条件的真实写照。

农业不兴、百业难兴,农村不稳、全局难稳,农民不富、全市难富。多年来,破解“三农”难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一直是黄山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进程中最考验智慧、也最执著追求的生动实践。

十年城乡统筹,十年城乡跨越。黄山市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特色路径,百万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城里人渐行渐近,一幅“生活宽裕、生产发展、城乡共融、社会文明”的美好画卷,正在黄山大地徐徐展开。 扶贫攻坚—— 决不忘记贫困山区群众

“80%的面积是山场,80%的人口在山区和库区,这‘两个80%’决定了黄山市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黄山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千人扶贫工程到“3+2”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行动,从整村推进工程到“抓百村、促千村”活动,黄山市多年来始终将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发展内在活力,不断凝聚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的强大合力,10年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提高了5倍,10%以上的贫困村达到了市级新农村建设“十有”标准。

改善山区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始终是黄山市扶贫开发的主要着力点。10年来,该市把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发展、民生工程建设等紧密结合,将各项惠民政策、各类涉农资金向贫困农村倾斜,累计完成水利工程4100处,修建防洪坝1021处,新建和维修农田水利设施2796处;解决29.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扩建、维修公路3146公里,完成“村村通”公路硬化790公里,贫困村的公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均由30%左右提高到100%。同时,黄山市组织213个单位7721名干部到贫困村挂职,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0多亿元,扶持引进项目2010个,培训贫困农民21万多人次,80%以上贫困劳动力掌握了1—2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科技对农村经济贡献率由20%提高到40%,使扶贫由“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转变。黄山市还在扶贫项目、培训内容等方面,推出“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创新举措,充分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今年初,黄山市全面掀起扶贫开发新高潮,在全市遴选出128个基础差、底子薄的农村,由结对帮扶的机关、企业与所在村的3家党组织负责人以及一名组工干部、一名选派干部,共同组成“3+2”城乡基层联合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促进资金、政策、信息、人才、技术向农村基层流动,构建城乡统筹、以党建促经济的发展新格局。 绿色提升—— 让生态优势成后发优势

休宁右龙村坐落新安江源头六股尖脚下的山坳中,这里群山环抱,植被茂密,当地村民世世代代以茶为生。当地村干部介绍,“10年前,每斤茶叶的均价才3块钱,这些年发展有机茶和生态旅游,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2万元。”

与右龙村一样,黄山市各地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以生态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形成了茶业、蚕桑、竹业、果蔬、中药材和养殖业等主导产业,全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123.1万亩,已成为华东有机绿色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地,去年茶业综合系列产值突破70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2300元。同时,作为全省重点林区,黄山市加快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支持保护体系,强力推进生态与旅游的结合,不断延伸林业产业链。目前,该市林业对GDP贡献率达19.14%,其中森林旅游景区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及其服务业收入突破3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三分之一来自林业。

绿,是黄山大地的底色和特色。近年来,该市抢抓新安江列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和省委、省政府把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打造生态强省的“一号工程”的机遇,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400亿元,重点围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民生保障、科技支撑、预警和监管体系等方面,加快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同时,实施绿色质量提升行动,通过“还绿”、“保绿”、“强绿”、“存绿”、“驻绿”和“增绿”六大行动,全面提升景区景点、交通干线、河流两岸、城镇村庄及周边环境的绿化水平和质量,实现“绿色质量高起来、山区经济活起来、农民生活富起来”的目标。

如今,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使黄山的农副产品身价涨、卖得销,去年仅在长三角市场年销售额就达30亿多元,其中有50多家企业的200多种产品进入上海各大超市。同时,城乡一体的美丽和谐,也成为吸引着中外客商前来黄山投资创业的特色品牌和后发优势,5年来全市共签约内资项目2369个,实际到位资金1247亿元;引进外资项目68个,实际利用外资7.45亿元。 服务均质—— 从服务共享到产业共建

“去年我给爱人缴了100块钱,买了农村养老保险,政府补助了30块钱。今年准备买1000块钱那档,这样补助有75块钱,到60岁以后每年能拿2000多块钱。”黄山区三口镇村民吴天明一家5口人,他与大女儿在外打工,参加了职工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他给在家的父亲和妻子、小女儿都买了农村养老保险,全家人都没有了后顾之忧。据了解,黄山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今年上半年全市参保率达94.2%,惠及城乡居民80多万人。

“社会事业一头连着发展、一头牵着民生,必须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黄山市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该市加大投入改善民计民生,重点构建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当地财政部门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的财政支出,分别是5年前的2.8倍、7.6倍、3.7倍和5.8倍。

到今年7月,建成10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01个农家书屋和2781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点,文化和广电民生工程连续名列全省前茅;建成农村儿童留守之家386个,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443个、面积30多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全覆盖,并向高中、中职延伸;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77%,累计有414.69万人次的农村群众受益,补偿金额7.5亿元,全市建成161个乡镇卫生院、703个村卫生室、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乡居民“15—30分钟就医服务圈”基本形成……近年来,黄山市既重视城乡统筹发展的“硬件”,更注重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软件”,各地相继创新了城乡学校结对支教、城乡医院“驻点接力”、留守儿童“代理家长”、新农合跨地域即时结报等举措,着力打通城乡均衡发展、均等服务之间的“经络”。

去年起,黄山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谋划了总投资2700多亿元的服务业重点项目240个,通过建设休闲养生、摄影演艺、乡村旅游、户外运动、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基地,打造宏村、屯溪老街等一批服务业聚集区,引导城乡广大群众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口一半%以上。

天地之美、美在黄山,人生有梦、梦圆徽州。徜徉黄山大地,一个个边远山乡、一个个平常人家精彩嬗变的背后,正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黄山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火热实践。

编辑:刘早生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