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药企正经历着一场悲喜剧。一方面,抗生素西药企业正面临着产品难销的阵痛,纷纷收缩生产线;另一方面,中药企业相继新建厂房扩大产能。
这一变化源于被称作史上最严“限抗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在8月1日发布实施,这标志着即便是金霉素、氯霉素等含有抗生素的眼药水以后也要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
西药厂减产调整产品结构
昨日,多家生产抗生素的重庆西药企业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限抗令”颁布实施后,目前正在积极调整产品机构。
重庆福安药业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向记者证实,目前该公司正在由过去的抗生素类产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向抗生素类与专科用药类协调发展的方向调整。
从事抗生素代理的华森医药公司也明显感到了变化。该公司副总经理文伟告诉记者,在“限抗令”之后,市内各大医院抗生素消耗量明显下滑。特别是在县级和乡镇医院,由于缺少拥有抗生素处方权的主治医师,抗生素药品量下降明显。“抗生素市场销量平均下降了20%,像作用性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近的头孢米诺钠等抗生素甚至可能会下降60%~70%。”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由于此前在我国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其中外科患者比例高达97%,在“限抗令”实施之后,预计很多主营抗生素领域的西药企业绩会大幅度下滑,一些小西药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他认为,西药厂要及时反应,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中药和中成药的占比。
市食药监局办公室新闻联络人韦红建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未来抗生素需求紧缩而可能引起的抗生素药品囤积,药监部门将积极督促企业将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召回,同时医院和药品经营单位也要将超过有效期的药品退回生产单位。
中药厂扩产填补供应缺口
记者查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获知,此次“限抗令”中所称抗菌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郭凡礼认为,这对重庆中药厂、太极药业等主营中药及中成药的药企是利好消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中药厂已从中觅到商机。
重庆东田制药有限公司新产品开发部部长李韵萍介绍,标示有“清热消毒”的常用中成药都属于中药抗菌药。在“限抗令”实施之前,这些中药抗菌药的销量就很好,特别是中药感冒药,一直占据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8月份后得益于限抗令,东田中成药消炎退热颗粒和妇炎康复片等中药抗菌药的销量上涨10%左右。为迎合这种市场需求,东田制药将根据现有的新药和原有的品种,扩大颗粒剂的生产线,目前已在进行新厂的选址工作,预计年底产能将增长30%左右。
而重庆陪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药产品中,银黄胶囊、三抗素消炎片两款消炎药以往占据生产总量的20%,但8月以来,该公司总经理、重庆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唐良平意识到这两款药销售量呈井喷态势。为填补供应缺口,目前该公司意欲在重庆经开区斥资八千万至一亿元新建厂房,届时其中药消炎药产品比例将占据其总产量的30%以上。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