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看来,“老字号”通常都是“躺”着的企业:身上盖着厚重华丽的历史文化“被褥”,却一脸老态龙钟。
然而,记者日前在江津看到了的几家“老字号”却很“年轻”:它们活力十足,善于在激烈的商战中攻城略地,并在各自领域扮演着领跑者角色。
这几家“老字号”是江津酒厂(集团)有限公司、江津米花糖有限责任公司、江津酿造调味品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成立于1908年、1910年、1815年,均是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
5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华老字号”发展与创新论坛公布了一组数字:我国“老字号”企业平均每年消失200多家;在现已认定的1100多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七成经营困难,两成濒临倒闭。
而江津的“老字号”企业却“风景这边独好”:2011年,江津酒厂、江津米花糖公司、江津酿造调味品公司的销售收入分别达8亿元、0.45亿元和0.5亿元,均比10年前增长10倍以上,分别占江津白酒产业80%、糖果产业30%和调味品产业60%的市场份额。
它们重获生机的秘诀何在?
若无大胆的体制改革,有的“老字号”可能已消失多年
“如果没有大胆的体制改革,有的‘老字号’可能已消失多年!”谈及3个百年老企业的兴衰沉浮,江津区经信委副主任刘安兵不胜唏嘘。
与许多“中华老字号”一样,江津的3个“老字号”企业先后经历过私营、公私合营、国营发展阶段,并在计划经济时期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它们生产的“江津老白干”、“玫瑰”牌米花糖、“迈进”牌酱油,不仅在重庆有名,在西南地区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让3个“老字号”企业很快就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1997年,由5个农民、一口锅、5000元起家、创办仅10年时间的荷花米花糖公司一举超过了江津米花糖公司,成为江津最大的米花糖公司。它能后来居上,主要有两大“杀手锏”:一是率先引进了铝覆膜包装技术,将米花糖保质期从过去的15天至3个月提高到1年,实现了远距离、长时间销售;二是开发出芝麻杆、怪味胡豆、土豆酥等系列新产品,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欢迎。而江津米花糖公司还是采用传统的包装技术,只生产米花糖一个产品。
此时的江津酒厂也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当市场上已出现大量的中高端瓶装白酒、并大受市场欢迎时,江津酒厂仍靠廉价的“江津老白干”来包打天下,采用的还是30多年前的白瓶、红盖、红标签包装。“江津老白干”,逐渐沦为低档酒的代表。
“必须打破僵化的国有经营体制!”1997年起,江津先后对三个企业实施体制改革,将国有企业变成了企业职工平均持股的集体股份制企业。但这次不彻底的体制改革,并没有解除“老字号”的发展困局:因企业职工平均持股,都是“老板”,企业法人无论大事、小事都无决策权。2002年,江津对三个企业实施第二次体制改革:采取买断职工工龄、企业法人控股、职工自由参股的办法,将它们彻底改变成民营企业。
克服“老”的劣势,在不断“求新”中突出重围
“‘老字号’的价值在于‘老’,劣势也在于‘老’,出路在于‘新’!”江津酒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明认为,他们之所以在市场经济转型期险遭淘汰,主要原因是:经济技术条件变了、市场需求也变了,而“老字号”仍一成不变。这不仅有体制僵化、没有现代化设施的问题,还有思想落伍、营销思想落后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不断“求新”。
因此,江津酒厂在改制后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大批人才,还在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上展开一轮接一轮“战役”:一方面,他们依托“江津老白干”的市场影响力,大力开发和拓展“金江津”、“元帅”等系列中高档白酒产品;另一方面,他们对大足笛女,永川石松、露华浓,合川阳城等一批酒厂进行收购。
这些举措,不仅使江津酒厂的市场渠道与产能迅速扩大,还使其在中高端白酒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另外,系列收购行为还让他们收获了一个意外之喜:因对笛女、露华浓等酒厂的收购时间为2003至2006年,而这些酒厂所处位置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地段,其土地增值迅速。近几年,他们通过土地置换所获得的充足资金,几乎毫不费力地完成了江津酒厂及其几家分厂的技术改造。
数据显示,江津酒厂在2002年时只有不到5000万元销售收入、6000吨产量和4000多万元资产,负债率却高达90%;2011年,江津酒厂拥有了8亿元销售收入、4万吨产量和6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10%。目前,拥有“几江”、“笛女”、“石松”、“百年好合”、“露华浓”、“阳城”六大品牌100多个品种的江津酒厂,已是全国最大的小曲清香型白酒生产企业之一。
江津米花糖公司和江津酿造调味品公司在改制后,一面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工艺、设备、生产车间等技术改造,一面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市场。现在,江津米花糖公司已有米花糖、腌制牦牛肉、牛肉香肠等30多种产品,远销全国200多个城市和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江津酿造调味品公司生产的酱油、晒醋、豆瓣、甜面酱等系列酿造调味品,也远销新疆、广东、贵州等20多个省区市。
发挥“老”的优势,在传承历史文化中培育核心竞争力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老字号”企业在竞相引进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市场的同时,并没有摒弃自己的过去,近年反而在传承和挖掘传统工艺、传统历史文化上下足了功夫。
江津酿造调味品公司近年虽然增添了无菌包装车间、灌装生产线、检验化验室等现代化生产设备和分析天平、干燥箱、酸度计、显微镜等精密检验仪器,摒弃了过去手工粉碎、蒸料的作业方式和眼看、嘴尝、手摸的原始检验方式,但仍旧保留了瓦缸露天晾晒发酵的传统工艺。
江津米花糖公司虽然根据市场需求改进了配方,降低了甜度、增加了酥脆度,并大幅增加了品种与花色,但蒸米、制阴米、油酥米、拌糖、开盆等传统工艺流程仍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老字号’留下来的独特传统工艺与品牌资源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李树明说,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现,越是高端的消费者,越是青睐那些具有独特工艺和独特文化内涵的产品,他们之所以能在开发中高端白酒市场上一帆风顺、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靠的不仅是现代经营方式,还有江津酒厂的百年品牌,以及江津作为我国小曲清香型白酒发源地所留下来的酿酒技艺。
他认为,“倚老不卖老,求新不弃旧”是“老字号”企业重获生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简言之就是“两手抓”:一手抓传承,通过挖掘和传承“老字号”独有的精湛工艺、历史文化,提升产品的特色与品质,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一手抓创新,通过在体制、机制和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
据了解,这些“老字号”的成功探索,已在江津发挥出了一定的示范带动效应。成立于2003年的江津韩氏酱园厂,聘请了一批老工人,用传统工艺生产瓦晒酱油、瓦晒醋,并于2007年正式打出“瓦缸”品牌,专攻超市等中高端市场,1斤装的酱油或醋每瓶最高卖39.8元,销量却出奇地好,去年实现了3000万元销售收入。已有50多年历史的白沙镇驴溪酒厂,近年采用传统酿酒工艺酿造的“槽坊街”原浆酒,每瓶(2.5斤装)卖1200多元,一直供不应求。去年,其酿酒工艺还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