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陇南:走科学发展之路 做特色农业文章

2012-05-11 11:45:44  作者:SystemMaster
油橄榄、花椒种植面积和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核桃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茶叶、银杏等特色林果产业迅速扩张……两年来,陇南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依托当地资源,加快推进资源优势转化,培育壮大林果为主的特色产业,绘就了靠特色产业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新蓝图。

依托生态资源谋出路

陇南,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贫困人口覆盖面广,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我省14个市州中一直排在靠后位置。从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来看,是中心带动中最需带动的地方,两翼齐飞中一翼的辐射区域,组团发展中的偏远一团,整体推进中的欠发达地区,这些实际决定了陇南和其他市州的差距,但陇南也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该市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形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在深刻领会省委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科学认识市情、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陇南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等重大历史机遇,将特色农业、旅游开发、生态建设等作为重点进行突破。

陇南市委书记王玺玉说:陇南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甘肃省独一无二,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陇南的优势在山水,特色是绿色。就是要做山水的文章,发特色产业的财,这样,才能不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为加快特色产业开发,两年来,陇南市成立了经济林研究院和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同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并树立100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市、县、乡三级抽调1500名农业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为群众进行科技服务。

为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特色资源的附加值,目前,全市已建成礼县长城果汁厂、成县华龙恒业公司核桃加工厂、武都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文县御泽春茶叶加工厂等一批特色产业加工及储藏、保鲜、运销的龙头企业180个。同时,建成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163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25个。

祖祖辈辈守着金山受穷的陇南人,找到了破解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变土里刨食点土成金

依靠特色产业走富路

种特色林果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武都区郭河乡侯家湾村村民李智全,17亩地种的都是花椒,每年收入6万多元。这都是政府引导扶持发展特色产业的好处!李智全由衷地说道。

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村支书冯明芝告诉记者,宋沟村过去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全村1200亩耕地80%种植茶叶,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不到700元,达到了现在的3500元,大多数人家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楼,不少人家还买了小汽车,宋沟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样板村、茶叶专业村。

如今,和李智全一样,陇南市有80多万群众靠特色产业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全市涌现出了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武都马街镇姜家山、徽县嘉陵镇田河等120多个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小康目标的特色专业村。

目前,全市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901万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307万亩,产量2350万公斤;花椒种植面积192万亩,产量1980万公斤;茶叶种植面积13.5万亩,产量110万公斤;银杏种植面积17万亩,产量105万公斤;油橄榄种植面积22.5万亩,产量120万公斤。其中,花椒、油橄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跃居全国第一,核桃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茶叶、橄榄油、花椒等特色农产品先后获得后稷奖等36个国家级奖项。武都油橄榄、礼县大黄、文县纹党、康县农神绿茶、西和半夏、宕昌党参等11个农产品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西和、康县、武都分别被全国特产之乡推介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

2010
年,在陇南农民人均纯收入2290元中,特色产业收入就占到了1100元。人多地少的陇南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新格局。

在陇南特色产业这张名片上,旅游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陇南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江河溪流密布,犹如一棵翠绿的宝石镶嵌在我省的东南部。这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犹如一幅原生态的山水画,享有陇上江南之美誉。有棕榈当风、竹林摇曳,充满山水神韵的康县阳坝原生态风光,有飞瀑如练、奇峰竞秀,被誉为小九寨的宕昌官鹅沟,有碧波潋滟、水天一色的文县洋汤天池,还有飞瀑流泉、云海雾岚的成县鸡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近年来,该市投入大量资金,打造精品景区和景点,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旅游发展水平跃居我省前列。康县阳坝、武都万象洞、宕昌官鹅沟、成县西狭颂被国家旅游部门认定为4A级景区,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1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3亿元。

大兴特色农业促发展

陇南人走活了特色产业这步棋,吹响了经济发展新号角,不仅给当地的山川披上了绿装,引来了天南海北的游客,还给当地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生产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

陇南市代市长孙雪涛说: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陇南,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陇南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近年来,陇南市干旱山区的低产粮田全部被经济林果置换。同时,全市各县区每年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在荒山荒坡栽植花椒、核桃、油橄榄、银杏等林果。在为农民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保持了水土,使当地的森林覆盖率连年提高,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5%,位居全省首位。这几年,陇南的降雨量逐年增加,原来断流的一些河流恢复了涓涓清流,特色经济林功不可没。陇南市林业、水保等部门的同志都有这样的感受。

特色经济林果的管理大多集中在成熟采摘时和采摘后的修剪管理上,平时不需要过多劳力,这样一来,还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一批批年轻人走南闯北外出打工,今年前8月,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7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2.6亿元。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而且激活了群众的脑瓜子。广大农民群众的市场观念、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手段日益增多,涌现出了一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乡村干部和能人大户。

成县小川镇小川村农民张恩军以前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在政府发展特色产业的号召下,他在村上大面积种植核桃的同时,搞核桃加工和贩运,投资80万元,注册成立了核桃加工公司,年加工核桃500吨,年收入超过20万元。
特色产业开发,既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又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认识到科技的力量,学科技、用科技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为此,市科技和教育部门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在全市创办了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目前,参加过培训的农民超过15万人次,不少人还成了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陇南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为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陇南把独特的光热水土等资源成了钱,把青山绿水变成了百姓的绿色银行。陇南大地,正呈现山绿人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