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如画的华阳南湖对岸,一排排棕色外墙的电梯公寓十分显眼。许多人不敢相信,这两纵排电梯公寓,正是华阳古城社区廉租房项目。而与它一墙之隔的,就是号称“最美华阳”的南洋景城项目。
43岁的陶玉兰大姐是原半边街社区的居民,陶大姐家一共三口人,由于老公患有残疾,加上儿子又在上学,陶大姐一家仅靠她在保洁公司做保洁,每个月900元的工资收入维持家庭,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艰难。
从2010年10月起,陶大姐一家住进了由政府建设的古城社区廉租房里,拥有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居住环境。
让城乡居民享受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成果。打造统筹城乡样板,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双流的触角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统筹城乡建设
涉农地区基础设施先行
“你一定要尝尝我们的岷江自来水,硬是和以前的水味道都不一样!”日前,当笔者走到双流三星镇云崖村时,村民李林拉着笔者,邀请我们一定要尝尝甘甜的岷江水。
打开龙头,白花花的水便喷射而出,“你看这水压多足,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为找水犯愁了!” 据了解,三星镇云崖村地理位置偏高,取水十分困难,在双流县岷江自来水厂村村通工程中,通过二次加压,使村民吃上了优质的自来水。
像云崖村一样的村还有很多,在岷江水管网到不了的丘区、山区,往往也是水源最缺乏的地区,双流县通过大力实施庭院供水,在丘区帮助老百姓找泉眼、监测水质,由政府出钱修筑水井,免费铺筑管道,建蓄水池,把自来水接进了农民的家中,使丘区用水困难的群众也用上了放心水。
用水保障关系着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自2004年起,双流县便在全市率先开展城乡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随着规划的一步步落实,岷江水管网的不断延伸,广袤的双流大地上,已经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惠民用水管网,像一条条“输血管”,甘滋润了广大群众,也滋润了广袤的大地。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双流县始终把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加快促进城乡对接融合,整体推进城乡现代化建设,加速打造以产业新城、生态新城、文化新城、怡居新城、时尚新城为内涵的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着力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主动融入四川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积极配合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及新航站楼、成自泸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昆铁路货运外绕线等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其中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已于2009年10月建成投用。2006年以来,双流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21亿元,实施城市干道、镇村公路建设改造工程,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286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均达100%,基本形成对接成都、连接城乡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2008年以来投入资金2.2亿元,推行城乡公交“一元通”、客运一体化,城乡公交客运覆盖率达100%。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管网三年满覆盖工程和现代农业用水保障工程,建成城乡一体的供水管网1322公里,实现镇镇通自来水,行政村自来水通达率89%。实施城乡输气管网建设改造和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供气供电同网同价。实施创建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县城“三创”工程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厂(站)全覆盖,全县城镇污水处置率达83.6%,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率达100%,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和四川省文明县城、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县,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一等奖。
统筹社会事业发展
公共服务城乡同享
“如果不是双流的政策好,我可能上不起学了!”刘红是双流县籍田中学高三年级的一名女学生,家住大林镇小堰沟村3组的她,幸福生活在她读初二时戛然而止——那一年,她的父亲患了尿毒症,基本上丧失了劳动力,每周还要到华阳的医院去做两次透析,一个月要花销数千元钱,加上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也经常生病,家里根本没有钱供她再读书。
眼看着别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地去上高中了,落寞的刘红正准备收拾行李外出打工,这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了——村里的干部告诉她:“从今年起,凡是双流籍农村的孩子上高中,都全部免学费了!”
原来,从2009年起,双流县已经对农村丘区的所有高中学生免除了学费,2010年起全面免除双流农村籍孩子上高中阶段的学费,像她这样情况,正好在免除学费的行列里。就这样,刘红终于重新挎起了书包,走进了她梦寐以求的高中殿堂。
针对刘红的特殊情况,如今学校又全面免除了她的书本费、住校费,每个月还给予200元的生活费补贴,懂事的刘红告诉笔者,她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挣钱了回报家庭和社会的关爱。
笔者了解到,双流县在全省率先免除双流籍农村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学费。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均衡教育体系。双流县在落实中央要求,免除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2007年提前免除了全县中小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信息技术费,2009年又在全省率先启动三年免费高中教育。全力实施城乡学校布局优化、城乡教育人才科学配置、优质教育集团化发展、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惠民“六大工程”和城市名校整合农村学校一体化行动计划,建立城乡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笔者了解到,2011年,双流县免除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学费将扩展到双流籍所有高中阶段学生,实现学费免除的全覆盖。
与此同时,该县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充分就业体系。加快城乡一体的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设立3000 万元创业风险投资基金,500万元创业专项资金,实施“全民创业”(即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回乡创新业、干部创事业”)工程,积极推行“两免四制”(即双流籍劳动力终身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登记实名制、就业责任制、服务全程制、效果公示制),建立健全以创业促进就业、维权保障就业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群众和企业对培训、就业的需要,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县镇医院一体化管理、县镇医院帮扶指导和镇村卫生联动服务行动计划;探索城乡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院长交流和名医共享“三大制度”。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工程和镇公立卫生院、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城乡医疗卫生的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在全国率先设立500万元重大疾病救助专项基金、100万元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助基金。目前,3个县级医院整合带动了3家片区卫生院,对口帮扶了 8家镇级卫生院。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工程,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完善县、镇、村(社区)三级社保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城乡各类社会保险有效衔接和转移,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对全县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星级服务;建立80岁以上老人长寿生活补贴制度,让双流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实施了农村土坯房改造和城市廉租房建设工程,切实改善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8万名城乡低收入群众住进了新居。
统筹城乡管理
为改革保驾护航
大到村里办公楼的投入,小到蓄水堰塘的修建,村民只需点击触摸屏,就会清楚看到村集体资金是如何开销的,这是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的“三务公开”电子查询平台。笔者了解到,为了让村民随时掌握“三资”动态,双流县通过建立信息公示平台,村民们都可以随时在村委会办公地系统终端的触摸屏查询。
这仅是管理体制变革的管中一窥:
自2004年以来,双流县顺应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需要,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分步实施”原则,开展撤镇建街道工作;2004年,在坚持土地承包合同不变、村组收益分配不变、筹资筹劳项目不变、村组净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和受益权不变以及债权债务不变“五个不变”的基础上,在全县开展并村并组、撤村建社区工作;将全县原来的26个乡镇、501村(社区)、4003个村(居)民小组撤并为21个镇、4个街道、267个村(社区)、2094个村(居)民小组。
完善村级基层治理机制。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及时制定了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相关政策,探索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在强化村支部在基层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村委会自治组织活力基础上,新设立议事会,实行主动问事、听民说事、积极议事、协助办事、定期评事“五事”并举,让农民通过自主决策来解决自己的具体问题,初步构建了“村两委+议事会”的村级治理模式。
着力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投入1.5亿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让农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按照“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人员”原则,探索建立了“分类供给、资金保障、统筹建设、民主管理、人才队伍”五大机制;围绕“事前征询、事中监督、事后评议”工作流程,坚持民主化管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通过“政府实践、村级竞买、市场运作”方式,将村级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等经营性项目外包服务交给市场,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实现了政府“办事不养人”,把过去“养人的钱”变成现在“办事的钱”。
来源:成都日报 陈方耀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