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如皋:多元统筹加速城乡融合

2012-05-11 11:41:37  作者:SystemMaster
如皋,这个曾经的苏中经济洼地,在加速挺进苏南板块的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正在被打破。
4月中旬,在如皋目睹城乡加速一体化的喜人景象:一条条马路四通八达,把城、镇、村串联一起,编织出半小时快速交通网;一座座配套齐全的农民新城拔地而起,让一批批农民兄弟就地变身市民;一块块高沙土农田,已开发成一片片规模高效现代农业园区……
刚搬进如皋港区最大农民新村春江花苑的周德林,每天早起到新村农民公园锻炼健身,早饭后乘班车去5里外的船厂上班,下班后到楼下的公共服务中心泡吧或者下棋,现在,我们农村人过的日子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
我们正通过全方位统筹,加速城乡深度融合,带动145万如皋人在新起点上的两个率先征程中迈出更大、更稳步伐。南通市副市长、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如是说。
工商资本竞相涌入农田,贫瘠土壤长出金色庄稼
每亩产出80万元,是原来的400倍!
要不是现场探访,这样的现代农业神话,记者怎么也不敢相信。
414日下午,阳光暖暖地照耀在如皋开发区万顷良田项目区神农光伏农业示范园。
在一个看上去并无特别之处的大棚前,南农大博士高迎旭向记者介绍,这个表面不见动静的大棚,其时正在进行循环生产——
棚顶,透明的太阳能电池薄膜正在光伏发电;棚内,原来只能在传统水池平面养殖的海藻,改造为采用半径30cm、高3m的圆柱藻树进行立体养殖,由薄膜透射进来的红光经过滤为海藻生长提供特殊光源;长在上的海藻,生长周期由一两个月缩短为一周,产量数十倍提升;每周收割一次的海藻用来提取生物质柴油,残渣则就地制成饲料用于养殖生态猪,猪粪则通过有机处理转化为海藻肥料……由此,形成了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智能光伏农业循环产业链。
这块由台商投资4.6亿美元开发的光伏农业园,耕种完全公司化,每亩收入超过80万元,是原来的400倍!目前已启动400亩,3年后达1万亩,届时将形成超百亿元销售规模。其中,每年可从海藻中提取生物质柴油4万吨,实现产值2亿元;海藻废渣加工成干藻粉1.8万吨,实现产值21亿元;年产生猪300万头,实现产值35亿元,由此建成全国规模最大、产出最高的国家级现代光伏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让农业彻底翻身,是如皋全方位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涵。他们采取有效途径,用工业化理念搞现代农业,把分散的农田集约经营,吸引工商资本直接投资。
在去年直接投资现代农业的各类资本达24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如皋这一领域投资呈现加速趋势:
由美国威姆莱斯投资3亿美元建设的2000亩羊胚胎素生物基地项目,37日在如皋开发区成功签约;
围绕光伏农业示范园投资3亿美元的生物质柴油项目,320日签约;
由台湾金量源肥料有限公司投资1.5亿美元兴建的微生物肥料研发中心及4000亩的有机食品基地,4月中旬签约。
随着工商资本竞相大量涌入如皋现代高效农业,昔日贫瘠的土地里长出了附加值培增的金色庄稼。据介绍,目前,如皋正在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全市土地平均每亩产出将突破1万元。
县官集群下乡担任村官,凝聚民心穷村面貌大变
打破县官村官任用的身份界限,选派机关干部到薄弱村任职,是如皋推进城乡深度融合的创新之举。
去年以来,如皋先后从市级机关选派了36名能力强、活力强、潜力强的三强副科级以上干部到班子软弱、经济薄弱、基础脆弱的三弱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们共同的硬任务是,3年任期内必须改变任职村的落后面貌!
夏琪斌,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一年前,他是如皋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而今,是高明镇胜利社区第一书记,有关他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在这个偏僻乡村广泛流传。
14日下午,记者找到夏琪斌时,他正和几个村民在伺候刚移栽好的超级冬春西瓜苗。这500亩高效大棚,是他任职后一家一户苦口婆心劝说才建起来的。如今,瓜藤不到巴掌长,还没影的瓜就被南京、上海等超市订购一空。按一藤结一瓜算,一个大棚就有6000元收入———是原来土地产出的3倍多。
夏琪斌走南闯北,给村里引进了总投资超过2亿元的3个工业项目,一下子带动310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当上了工人。他任职一年,村民人均增收近2000元,这个三弱村一举跃升为全市标杆。对这位城里来的村官,村民们由衷竖起了大拇指。
吴窑沈甸村长期干群对立,是远近有名的麻烦村。市委宣传部干部纪树华来村任职后,发挥自己做思想宣传工作的优势,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年下来,走了2万多公里路,拜访了近千个家庭,攀了10多个穷亲戚,化解了25陈年冤案,终于让散失的民心凝聚在了一起。去年,这个曾经的麻烦村荣获如皋市文明村称号。
如皋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辉介绍说,36县官驻村任职,给如皋新农村建设吹来了新风、带来了活力。仅一年时间,他们共为村民办实事1100多件,盘活筹措资金968万元,引进项目108个,带动2000多名农民家门口就业,所在村农民人均增收1420元。
公共服务无缝对接乡村,让城乡居民共饮一江水
午饭时分,走进东陈镇双群社区李美英家,女主人正在哗哗的水龙头下淘米洗菜:你尝尝,这长江水又清又甜哩。
此前的16日,随着东线支管网正式通水,如皋投资10多亿元、让城乡居民共饮一江水的头号民生工程胜利竣工,在南通率先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包括李美英在内的145万城乡居民全部喝上了长江水。激动的李美英联合村民们给政府送去了锦旗。
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正成为如皋加速城乡深度融合的突出亮点。
如皋市长姜永华介绍说,近年来,如皋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30多亿元,统筹谋划水、电、气、路、通讯、文化、体育以及环保生态工程建设,一个无缝对接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正在形成。
城里有的,咱们这里一样也不少。家住长江农民集中居住区红星花苑的马德光大爷,开心地对记者说,菜市场、超市、卫生所、图书室、健身房,样样有,办啥事都不用出小区大门。
为妥善安置被征地的农民,如皋提供多重保障,让他们揣着放心离地进城。
本文开头提到的周德林一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今年初,周德林一家离地搬迁,拿着上面给的40万元安置费,在春江花苑买了门对门2套房子和1个车库,还余下10多万元。车库和1套房子用来出租,月租金1500多元;自家在原村合作社入股的土地每月分红1700元。经统一培训,周德林夫妻俩分别到熔盛船厂和社区上班,每月工资3000多元;最开心的是,原来全靠他赡养的老父亲,每月也能领取300元失地保障费,这笔钱每年还会”15%呢。
建立了多重保障机制,确保失地农民不失利,而且失地保障费水涨船高,这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毫无后顾之忧地离地进城。近年来,如皋建成可容纳6.21万户的农民新城,已入住5.4万户,城镇化率年均递增4个百分点,目前已突破了50%
在如皋,145万城乡居民共饮一江水的美好愿望,正迅速地一步步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许建军
本报通讯员成如亚丽钰璐
作者:许建军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