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海洋和陆地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规划》批复以来,“统筹”成为山东的一个高频词。“海陆统筹”、“城乡统筹”,无一不贯穿着科学发展的理念。“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发展蓝色经济,绝非只是‘靠海吃海’,海洋只有在与陆地统筹中才能实现最佳效益。我们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李群说。
以世界眼光谋划的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充分体现了海陆统筹的理念。按照规划,蓝色经济区将构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框架。“一核”,指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这是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着力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两极”,是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这是蓝色经济区的两个重要增长极。前者发挥滩涂和油气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的海洋产业。后者依托日照深水良港,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三带”,是指推进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的可持续发展,优化海岸和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三组团”是指促进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3个城镇组团协同发展,打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为海洋经济集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海洋蕴藏的资源,远比陆地丰富得多,但海洋的生态系统,却比陆地更为脆弱。“没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就没有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说,“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把生态文明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无论有多么大的利益诱惑,海洋生态文明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松。”
杨军的观点,在日照这座新兴港口城市身上得到了很好验证。1989年设立省辖市至今,日照先后换了10任市长。如果他们中有任何一位松松口子,日照的64公里黄金海岸今天哪里还能保持原生态?如果不是历届班子坚定地抵御着利益诱惑,何来今天让城市流光溢彩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蓝色经济建设中占据了厚重的分量。到2015年,山东将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80处;到2020年,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50处。到2015年和2020年,破损岸线治理率也将分别达到80%和95%。同时,加强海岛水土流失防治,开展海岛珍稀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物种救护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海岛建设,建设一批海岛生态保护示范区。
为强化海陆污染同防同治,山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能源产业。据威海市委书记王培廷介绍,威海近年来致力于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风能、核能、太阳能、抽水蓄能等项目,已有装机容量42万千瓦的10个风力电场并网发电,争取到“十二五”末并网发电达80万千瓦;中玻光电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建设将加快推进,争取年内生产能力达15兆瓦,“今后全市所有新建公共设施全部采用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