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城乡统筹: 告别二元体制的绍兴探索

2012-05-11 11:18:39  作者:SystemMaster
在绍兴破解三农问题的历史变革中,2005年显然是有着重要节点意义的一年。
这年春天拉开的城乡统筹帷幕,彰显的不仅仅是一级地方党委、政府对城乡二元体制破解的坚定信心,更凸显出浩浩荡荡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潮,到关键时点涌现出的巨大推动力。
不能忽略的一个背景是,过去数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发展标杆上,绍兴的各项指标屡屡位居前列,正是这一基础奠定了绍兴人的勇气与信心,一轮新的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调整得以拉开帷幕。
背景
2005年,绍兴正走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上。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了1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500元。
这年9月,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在全国GDP排序前100位城市中,绍兴市以第18位的排名,跻身中国生活质量较好城市行列。
2005年10月,在对包括综合经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33个指标的考量后,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最新测算结果。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新昌县再次荣登全国百强榜,位次均有大幅前移,其中新昌更前移了13位。
更宏观的背景是,200513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了。这份一号文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国家财政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在继续坚持减法”“少取的基础上,加法”“多予的政策更多。
当中国经济航船已从小舢板成长为大船,站在船头瞭望的长三角区域,没有理由再让收入不足城市居民三分之一的农民承担太多重负,没有理由再让农村成为城乡发展的短腿
事实上,早在2004年,绍兴就开始为城乡统筹战略推进做好了准备。2004年12月27日,市委召开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加快绍兴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进程的13458战略。
在这一宏观战略指导下,市委确定了来年八项主要工作,其中第三项为致力加快城乡统筹,主要目标包括大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特别提出要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市所有乡镇、60%的行政村建起连锁超市和放心店等目标。
而这些实体工程,都被包容进几天后出台的《绍兴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中,成为绍兴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
方略
200511月,绍兴县齐贤镇八字桥村便利店,出现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身影。正为全国农民食品安全探索新模式的她,在绍兴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农村商品流通模式。
城乡现代超市网、城乡社会保障网、城乡信息网、城乡生态网、城乡健康保障网、城乡文化教育网、城乡金融网、城乡平安网……绍兴试图从宏观层面构建一个新的统筹蓝本,改变万千农民原有的生活形态,加速他们接轨城市文明的步伐。
通过制度的重构,绍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重构了农村民生基础。在这方面值的一提的探索包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城乡教育均衡化、超市进农村、乡村康庄工程等。
仅在实施这些制度的头一年,绍兴就有超过10万农民,开始接触陌生的电脑、裁剪、厨艺、电工、焊工、家政等专业技能知识。农村新增参保人数6万多人。这显然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此后几年,这些数字仍在持续增长。
从这一年开始,承担更多的农村税改后社会和谐成本,成为绍兴公共财政支出鲜明的新倾向。
授鱼授渔的选择中,绍兴人更多地选择了后者。由此带来的改变是,农村家庭工业开始迅速崛起,农民们在家门口那片土地上,享受到了新一轮工业化盛宴。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得到发展,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开始形成。
与推进工业化路径中实现农业产业变轨同步进行的,是绍兴城乡空间形态的演变。
中心镇的发展,成为2007年绍兴的一个热门词汇。这一概念的提出,建立在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基础上。架设在城与乡之间的中心镇,如一座十分重要的过渡之桥,使城乡要素的融合与信息的交换成为可能,城乡长期以来彼此孤立的经济体系开始融合。
必须承认的现实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的演进,根深蒂固,而接轨城市文明,不过数年。绍兴市委、市政府认为,农村小康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有社会进步的内涵。于是就有了基层民主化和农民知识化的提出与提升。
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科教文卫等公共功能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成为绍兴破解这一谜题的措施之一。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升农民素质在过去数年间成为绍兴城乡统筹上演的重要大戏。
推手
20078月,绍兴试点强镇扩权与幸福江阴实验、温岭参与式预算试点、北京廉价公交风暴等一道,入选年度十大地方公共决策实验
专家在点评绍兴试点强镇扩权时认为,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乡镇改革朝向弱化权力的大趋势下,绍兴看得见、摸得着的强镇扩权尤显特立独行。
强镇扩权的效果仍有待检验,这一试验率先成为全国视野内的一件大事,其背后的指向意义在于触动了政府管理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在强镇扩权过程中,绍兴仅下放的事权就达51项。
在城乡统筹战略实施中,乡镇执法困境由来已久,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在城乡统筹战略演进中,基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延伸、社会服务提供、体制机构创新等方面的探索,都已对政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绍兴通过解决乡镇责权倒挂问题,尝试委托执法方式,赋予乡镇部分检查、监督、处罚权限,恰到好处地呼应了这一改革要求。
事实上,当国家层面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城乡统筹方略,各级地方政府在破解反哺什么的答案时,都已经发现,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必然指向公共产品的提供。也正是基于此,绍兴较早就意识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主体理应是政府,并因此开始了大范围的公共财政倾斜化试验。
但随着制度破题迈向深水区,特别是三农改革领域的拓新,基于政府权力之手的改革,越来越迫切地提上议事日程。绍兴的做法是,通过调整财政管理、行政管理、投融资等体制,为乡村赢得发展新空间。
但仅仅依靠政府财力的反哺,显然远远无法达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因此,绍兴又迈出了难能可贵的一步,一方面吸引民资介入,如诸暨店口的民资造城等探索,一方面鼓励城乡统筹的社会化,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加强政府对城乡关系的宏观调控,发挥政府在城乡统筹中的规划功能、导引功能、调节功能、服务功能,仍是绍兴秉承至今的工作重心所在。
200514,绍兴市委发出《绍兴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的通知。首次从战略层面理清了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路径。在此后数年内,一系列实践层面的探索在广袤的农村大地铺开。在农民新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中,二元体制下的城乡分野,在一页页地留给历史,一曲新的城乡统筹的和谐乐章在古越大地奏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