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低碳经济的成都模式

2012-05-11 10:31:15  作者:SystemMaster

核心提示
将发展低碳经济与统筹城乡实践紧密结合,成都在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成都实情的发展之路,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有效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全面进步,这也为成都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筹城乡实践
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而低碳经济无疑是人类社会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时值西部开发十周年之际,成都的经济发展要实现未来新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探索成都的低碳之路意义重大。
我市深入实施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有效地推进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全面进步。在创新性探索和实践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成都初步构建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规划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框架。
可以说,统筹城乡取得新进展,为成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我市大胆改革,积极创新,在统筹城乡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首先,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城乡一体架构的政府职能体系,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样要兼顾城乡,必然离不开体制机制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可以说,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成都已经具备先天优势;其次,“三个集中”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构建了“一区两带六走廊”的空间发展格局,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形态逐步形成,这为构建低碳产业格局,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6年前,总部经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而就在6年前的夏天,我市首个总部基地项目——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已经开始酝酿。今天,占地1089亩的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已经浮出水面,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昂首阔步前进”。
低碳排放——在青羊工业总部基地里,独特的庭院园林设计,串起院中一幢幢设计独特的建筑,让人很难把机器轰鸣的工业、“钢筋水泥都市丛林”里的商业,与眼前成为现代企业乐土的工业总部基地联系起来。
截至去年,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已建成总部楼宇25万平方米,引进总部企业127家,世界500强企业3家,全国工业行业100强企业45家,投资强度达到480万元/亩,税收强度达到100万元/亩。
青羊总部基地仅仅是我市规划的几个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的区域之一。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工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的通知》,在“全域成都”的理念下,形成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梯度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以总部经济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其中一圈层中心城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管理、投融资、研发、营销、采购和生产总部,并带动与之配套的流通、信息、金融、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即通常所说的“总部经济”。
市经委主任何礼称,其目的就是为了优化全市工业产业结构,深化产业定位,促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构建成都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通过努力,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成都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9∶46.6∶46.5,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地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比下降2.18个百分点。
不断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碳排放量较低的天然气和零碳排放的水电
“企业改用液化气,最高补助20万”——根据市经委下发的《关于对工业企业使用液化气替代天然气给予节能资金》,按照工业企业改造用气设备和安装、购置液化气供气设备投入资金的40%,给予一次性补助,单户企业资金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
“积极采取措施理顺能源的比价关系,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鼓励使用天然气和水电等清洁能源。”市能源办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称,这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优化了我市的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很重要的一环则是能源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强化。去年,我市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全市新建投运11个110KV和1个220KV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虹桥工程”35条(段)电力通道建设,极大地消除了电网“卡脖子”现象;新建投运CNG加气站9座、燃气管线70公里、改造管线25公里,缓解了天然气供应压力。
新兴能源产业,则是优化传统能源结构的另外一个侧面。截至目前,我市已经制定相关规划。完成了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产业研究报告,出台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及工作方案,正抓紧制定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LED照明产品应用规划及其支持政策,积极申报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
同时,着力推进“光煤混合”示范电站建设,现已取得国家能源局同意项目前期工作的复函,初步确定了建设场址,并与以色列施拉特和索纳尔公司签订了《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合作意向书》;一批新能源项目加快建设,天威四川硅业3000吨高纯多晶硅项目竣工投产,天威新能源多晶硅电池片、电池及组件二期全面启动,钟顺科技兆瓦级聚光光伏电站年底竣工,“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顺利推进。
2008年,成都能源消费结构中碳排放量较低的天然气消耗比重占16.3%,高于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电力消耗比重占34.7%,电力中零碳排放的水电所占比例达70%以上,远远超过全国28%的平均水平。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使我市能耗水平继续保持全省乃至全国较低水平
运用碳交易理念,将各个区(市)县能耗降低率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平衡补偿——由市经委能源办牵头制定的《成都市单位GDP能耗平衡补偿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按照一、二、三圈层(即中心城区、近郊区县和远郊县市)分别实施平衡补偿,能耗降低率低于所在圈层平均能耗降低率的区(市)县要缴纳平衡补偿金,补偿金用于奖励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且能耗降低率高于所在圈层平均能耗降低率的区(市)县。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行单位GDP能耗补偿管理。
根据该管理办法,此次管理办法涉及平衡补偿的对象包括全市各区(市)县和高新区管委会。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各区(市)县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节能型产业体系。
市经委能源办主任王永新介绍,该措施战略性地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采用碳交易的理念,对各区(市)县单位GDP能耗进行平衡补偿,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限制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的发展,使我市能耗水平继续保持全省乃至全国较低水平——加快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节能型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去年我市完成了省控12家、市控40家工业污染企业的限期治理以及省政府下达的27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出台了《工业技改项目节能评估办法》,加强了工业高耗能项目监管;支持青白江区创建全国低碳经济试点城市,22户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企业。2009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上年降低10.2%。
截至2008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由2005年的1.02吨标煤降至0.905吨标煤(低于全国平均能耗18%,低于全省平均能耗35%),累计降低11.27%。2008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2%,各出境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全市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单位扩大到42个。
提高森林覆盖率
实施生物固碳成为我市“低碳”建设的一大着力点
我市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全国生态建设核心区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抓好生态屏障建设,增加森林覆盖率,实施生物固碳,成为我市“低碳”建设的一大着力点。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我市继续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天保工程实施森林管护572.39万亩,新建公益林20.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累计造林98.89万亩;同时,我市加大林业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形成工业原料林基地46.7万亩,材用竹、笋用竹基地42万亩,“三木药材”基地30.8万亩,林业产值突破200亿元。通过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培育森林资源,目前,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现在的36.8%,上升了6.8个百分点。构建了龙门山脉、龙泉山脉环抱的成都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恢复和提升了成都生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我市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出台了《成都市集体公益林生态保护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成都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成都市国土绿化指标考核暂行办法》等政策,完成集体林权确权任务书95%以上,同时,实施了公益林生态补偿,对集体公益林地按30元/年?亩补贴。通过林改,也为进一步保护我市的森林植被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加快城镇园林绿化方面,记者了解到,去年,全市完成造林任务6万亩;道路绿化528公里;河湖库区绿化6.7公顷,江河沿岸绿化115公里;新增绿地866.15公顷;新增森林面积3856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8%;绿化覆盖率达到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86平方米。金牛、苏坡、双桂等一批新公园先后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据统计,去年全市共新增公园9个,面积889.07公顷。与此同时,我市还采取林果结合、林蔬结合,推进成都平原特色的田园绿化建设,加快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目前,全市省级园林城镇达5个,国家级和省级园林县城(城市)达10个。通过统筹城乡绿化资源配置,加快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生态体系建设。
而为了让全民参与到低碳建设中,去年,我市也首建了碳补偿林基地,创新的义务植树方式也激发了市民参与低碳行动的热情,今年的植树节期间,已有上千群众自发种植碳补偿林,目前,我市的碳补偿林已经有4处。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