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刘凯: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和措施

2012-05-11 10:28:47  作者:SystemMaster


为贯彻落实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重大决策部署,南江县委提出了“融入成西经济圈、打造川陕后花园”的战略构想,是南江实现全面小康、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与时俱进的县域发展的科学定位,也是南江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一、创新三大理念,推进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
南江区位劣势明显,在新一轮发展中能否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南江资源优势,实现奋力赶超,又好又快,关键要看发展理念能否从根本上创新。
1、创新赶超理念。近年来,纵向比较,南江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质量好。横向比较,与全省的其他市、县之间的差距却在一步一步拉大。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纵向比不退步、横向比不落伍”的赶超理念,从耀眼的“光环”中解脱出来,认清形势,找准问题,以战略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姿态抢抓机遇,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敢于正视差距,从根本上寻找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其他市、县的原因,力争在奋力赶超中少走弯路。离开了资源谈赶超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南江丰富的矿产、农业、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市委“培育大产业”的战略构想,坚持走“办企业、兴产业、带农业、富家业”的产业化发展路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力争使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奋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更稳发展。
2、创新节约理念。节约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节约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发展。一是科学决策。决策来源于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发展,发展决定成果。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民主、集中、再民主、再集中等科学的有效决策方法,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避免由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的浪费。二是合理规划。规划是建设发展的龙头。我们应因地制宜,突出县情,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突出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一旦确定,就应该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避免“各念各的经、各唱各的戏”的现象发生。三是节约资源。突出的矿产、生态资源优势,为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油涨价、粮荒等现象便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开源节流,科学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资源的再生利用。
3、创新务实理念。要务实,人是关键。一是创新用人机制。牢固树立“实干成事兴业、空谈一事无成”的务实理念,坚持干部选拔任用向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重用有作为之人,重用善政之人,不用平庸之人,让那些“说自己干的事、干自己说的事”的人有用“武”之地,把那些政治上可靠、工作上务实、作风上过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充实进领导班子,着力打造一支“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二是创新激励机制。对那些真正为老百姓干事,为老百姓谋利,为南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上给予适当的奖励;让那些不愿抓落实的人、抓不好落实的人,不干事的人、干不成事的人让出位置。三是加大人才储备。选派优秀大学生到一线锻炼,做到培养一批、储备一批;选派大批县级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到一线任职,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创新三大模式,实现统筹城乡的跨越发展
县委提出的“融入成西经济圈 打造川陕后花园”是“畜牧大县、工业富县、旅游名县、文化兴县”发展思路的延续和升华。南江是一个农业大县,必须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特致富的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1、以工促农。南江是一个农业大县,如何尽快迈入工业富县的步伐,解决“三农”问题呢?一是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将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着力打造一批主业做强、多元发展的企业旗舰,通过采取堆罗汉、滚雪球、做乘法、借钱花的立式,快速做大做强南江矿业、南江煤电、红山铁矿等优势企业。二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工业经营理念来谋划农业发展,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鼓励龙头企业加强联营、银企合作,做大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米仓林业集团、翡翠粮油集团、蜀道茶业、四川南特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光雾山旅游开发投资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特色经济理念,大力发展南江黄羊、金银花、核桃、茶叶、翡翠米等特色高效农业,创建特色品牌,打造特色产品,构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格局,把南江建成绿色、特色、无公害农畜产品的重要基地。
2、以城带乡。城市带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一是开拓城市就业渠道吸纳农民。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鼓励南江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安置就业优势,积极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让城市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民变民工。仅南江矿业集团就吸纳农村务工人员2500多人。二是发展宜居小城镇转移农民。稳步发展以光雾山镇、乐坝镇、大河镇、长赤镇、正直镇、元潭乡、关门乡等集镇为重点的乡镇集镇,把乡、镇、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吸引到小城镇来,形成聚集效应,彻底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格局,让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走进工厂,进入集镇,实现农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分散变集中,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建设集中居住区安置移民。将一些小的、分散、零乱的村进行归并,对那些远离场镇、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边远村实施搬迁。把那些用来为边远山村通路、通水、通电的资金整合起来,科学规划、科学选址、科学设计,建设一批集中居住区,引导农民下山、进城,向二、三产业转移。
3、以特致富。统筹城乡发展,实现裕民富县,离不开特色产业的支撑。一是建好特色基地。以城市的“需”带动农村“供”,建好以南江黄羊为特色的畜产品基地、以金银花为特色的中草药材基地、以核桃为特色的干果基地、以长赤翡翠米为特色的优质粮油基地、以南江大叶茶为特色的茶叶基地,以三洋牌肉猪为特色的优质肉猪基地,把农村建成城市的生活保障基地,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后劲,最终实现产业富民强县。二是打响旅游品牌。立足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红绿特色,发展原生态旅游。合理配置景区吃、住、行、娱、购等旅游要素,打造原生态山水风光旅游品牌,提升景区服务水平,积极做好光雾山国家地质公园、大小兰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潜力,尽快将旅游业培育成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三是发展劳务产业。按照“一推二带三转身”的思路,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创新培训机制,拓宽输出渠道,实施回引工程,完善服务体系;在西安、重庆等大中城市建立农民工工会和商会,加快劳务基地建设;打造“川妹子”、 “川厨师”、“南江建工”等劳务知名品牌,实现劳务品牌化。
三、创新三大举措,保障统筹城乡的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措施有力,举措有序,结果有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瓶颈,切实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
1、优化发展硬环境。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的原则,筑牢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保障至关重要。一是发展交通。按照市委“构建大交通”的战略构想,在着力构建广巴高速、乐巴铁路等主干道的同时,切实抓好乡村道建设,大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并积极探索筹资、筹劳新模式,逐步实现乡镇公路油路化、村道公路畅通化、全县公路网络化。二是大兴水利。大力实施红层找水工程,加快全县乡镇集中供水设施改造,让乡镇居民用上安全卫生之水;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整治病害水库、完善渠系配套、实现节水改造,各地根据水利工程状况,认真落实蓄水责任制,重点抓好山坪塘、石河堰、小型水库蓄水保水。
2、优化发展软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南江实现“融入成西经济圈、打造川陕后园”战略构想的根本保证。一是优化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狠刹少数部门和个人“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坚决克服办事拖拉,服务不周等不良现象,营造一个政策宽松、团结和谐的发展氛围。二是转变政府职能。与加强机关干部行政效能建设有机结合,大力提倡“机关围绕基层转、领导围绕企业转、一切围绕发展转”的作风,让各级干部“跑上去争取资金,走出去招商引资,沉下去服务基层”,变管理为服务,精力向发展经济集中,真正做到部门转变职能,干部转变作风。
3、优化保障新体系。改善民生,提高城乡群众幸福指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按照“改善民生、促进民富、扩大民享、实现民和”的思路,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实施“就业促进行动”,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加快城乡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对解决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项的财政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居民人人平等享受社会保障”,使民生水平与经济水步同步提高,确保农村和城镇人人过得去,人人过得好。


中共南江县委常委 常务副县长 刘凯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