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城乡统筹发展的三类“模式”

2012-05-11 10:28:11  作者:SystemMaster

中广网北京1月30日消息 各地在城乡统筹实践中涌现出许多典型,其中以成都、嘉兴和赣州等最有代表性。分析和进一步总结他们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后各地进行适时、科学、合理、全面地统筹城乡发展定会有较大的裨益。
成都:以城带乡的“拉农模式”
四川成都市位于西部富庶的川西平原上,正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100万,农民占了三分之二,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2003年以来,成都市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思路,以“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主要模式,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
从2003年开始,成都在全市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四年来,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可喜局面,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来,成都以市场化为动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西部多项第一。一是推进城市经营,提高以城带乡能力。采取统一经营政府可调控资源,全国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和政府特许经营权的改革等措施推进城市经营,使城市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大幅提高。二是引入资本,培育农村市场化主体。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伊利、蒙牛、汇源等一大批大型农业投资项目。三是强化措施,改善农业农村投资环境。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通电话、镇镇通网络。
如今,成都已经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06年的2.61:1(这是在全国各地几乎都存在继续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下取得的成就)。近27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实施土地规模经营153.8万亩,土地每亩增收600元,最大的价值在于不再让土地这个“难问题”极摆;2004年率先在全国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将全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据介绍,成都市下一步将重点在统筹城乡规划、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及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等8个方面实施突破,通过改革探索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嘉兴:城乡互融的“合农模式”
浙江嘉兴市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摆上突出位置,全力抓好城乡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六个一体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全国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认真听取了嘉兴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
嘉兴的做法是:1.以规划为龙头,加大整合资源力度。规划是龙头、是方向。着眼全市3915平方公里,修编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把广大农村纳入到城市规划范围,把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把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到农村,统一规划城乡布局。2.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近年来,他们把交通设施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着力构筑内外衔接、城乡对接、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到2007年,从各乡镇出发15分钟内能上高速公路,从市中心出发30分钟内能到县(市)城关镇、60分钟内到沪杭苏等周边大城市,浙北交通枢纽的地位初步确立。3.以教育培训为抓手,有效转移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既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他们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人力资源市场网络,有效推进了农民转岗转业。4.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提高保障水平。着眼“病有所医”,探索建立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着眼“老有所养”,在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同时,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办法,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着眼“困有所助”,发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应出即出”,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1.13%。5.以阵地建设为载体,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确保每个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构筑城乡一体的群众文化体系。建设高中园区,基本形成了小学向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中小学布局,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领先全省,成为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县“满堂红”地市。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分别达98.61%和73.52%。6.以建设新社区为目标,整治农村环境。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已建成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31个,市级整治村282个。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积极引导农民弃宅进城入镇、向中心村集中及有序转让宅基地,有效优化了农民住宅布局,集约利用了土地资源。
赣州:全面整容的“改农模式”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辖18个县市区,总人口840万,农业人口670万,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江西最大的农业市。在这样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业所占比重偏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能力还非常不足的农业大市,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做法无疑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004年9月,赣州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出台了纲领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并迅速开始了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力量和工作机制的整合,将市农委改成市农工部,由市委常委担任部长,以农工部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总的协调单位;同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农工部合并办公,而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就是市委书记潘逸阳。赣州下辖的所有县市区也依照市里做法设置了相应机构。
与此同时,赣州明确了五大原则: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建章立制,规范操作;整体推进,务求实效。赣州提出,要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价值主体、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和实施主体。一是维护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言权。在进行村镇规划时,吸收村民代表参与。二是实现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策权,充分调动、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自主申报、动态管理”,由农民群众自己决定是否申报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或决定改造项目。三是建立农民群众民主理事权。每一个自然村都成立由村民自主推选的人员组成的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正是领导推动、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良好结合,激发出了广大农民的热情,使赣州新农村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赣州模式”的一大特点就在于找准了一个极为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即从“三清三改”入手,寻求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并由此循序渐进,逐步达到“五新一好”的最终目标。所谓“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赣州农村以前较普遍地存在村庄零乱、环境卫生差、道路不畅、饮水不便等问题,赣州的新农村建设就从村庄整治、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开始,让群众马上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他们抓点示范、连点成线、以线扩面、逐步推开。在示范点的选址上,赣州各地把典型示范点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国道或省道两旁。仅到2005年底,赣州市已启动了4025个村庄整治建设点,完成了264个圩镇总体规划、1046个行政村规划的编制。
“三清”可以不投入,而“三改”是一项花钱的工程,资金从何而来?赣州的做法是通过5个渠道筹措资金:一是整合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老建扶贫、以工代赈以及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专项资金相对集中起来捆绑使用,有计划地投入到有规划的村庄整治中;二是实际受益的农民自己出一部分;三是动员、鼓励社会各界赞助一部分;四是财政出一部分,赣州去年拿出了可用财力的1/8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五是政府机构、企业等到村庄进行帮扶。仅2005年,赣州市就投入了5.6亿元到新农村建设中。
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更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村、农业发展的后劲。经过调研和讨论,“五新一好”成为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所谓“五新一好”是指: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在推进“五新一好”方面,赣州这两年也已初见成效。
当然,只有两年多的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其不完善之处也有不少。其一,赣州村镇建设规划存在明显不足,未能与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很好地协调起来。其二,强调村镇建设,极易带来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如果不区分具体情况,千篇一律大搞村庄整治和改造,势必造成资金浪费或超前消费、过度建设,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还可能带来形式主义、形象工程的泛滥。在关于资金筹措的问题上,也有人很不客气地指出,“赣州模式”并未真正解决建设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的问题。看来,正如当年赣南建设红色苏区一样,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也将经历不断探索的道路,才能迎来最终的光明。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委党校)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