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是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内容提要
石家庄是省会,同样也是一个农业大市,不仅包括中心城市,还包括县域和农村,因此,要实施省会跨越发展战略,不仅要加快主城区建设,更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对我市来说这句话意义尤为重大。因为我市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市,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二元结构明显。当前,县域经济不强已经成为影响我市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据统计,在2007年全省县域经济30强评比中,我市17个县(市)中,只有5个入围,且有4个连续三年呈退位趋势。可以说,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发展的一个短板,与我市的省会地位极不匹配。而要改变这一点,只有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统筹加以解决。逐步建立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手抓中心城市建设,一手抓县域经济突破,努力形成省会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优势互补、交相辉映的发展局面。对此,从年初我市就出台了《县(市)区争先进位考核办法》,目前,各县(市)区都制定了争先进位目标,并且朝着既定目标加速前进。
在栾城县,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已吸引了一大批项目落户栾城。通用航空产业石飞工业园、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搬迁改造等对县域经济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相继开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增加财政收入20亿元以上,将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平山县把科学定位和统筹规划作为新民居建设的前提,聘请专家,为全县新民居建设做了详细的近期和远期建设规划。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充分利用西柏坡红色旅游资源和宝贵的生态资源,不仅增强了实用性和最大限度的利用清洁能源,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还兼顾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富民强县……
跳出县域谋划“大石家庄”蓝图
内容提要
按照以往的习惯,无论是从发展定位,还是项目谋划上,各县市都是以县域为单位各自为战。如今,随着省会意识的增强,各县市资源整合意识也大幅提升,谋划“大石家庄”蓝图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车俊在市委理论学习(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牢固树立和增强资源整合意识,就是要整合省、市两级在文化、教育、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的资源,从全省战略发展布局着眼,切实加强同省直机关、驻冀单位及省内兄弟城市的联合与协作,借全省之力,全面加强省会建设。对此,各县市将其进一步引申,提出了强化省会意识,我们应该做什么的思考。无论是从产业定位,还是交通路网建设,县城建设,各县市都开始把自身放到全市的大盘子里进行谋划,并由此引发了跳出县域求发展,谋划“大石家庄”蓝图的思考。
首先藁城、正定、栾城、鹿泉四大组团都对自身的发展定位进行了调整,不再只是把自己作为省会的补充,而是切实把本县(市)域作为省会的一部分开始了新的发展谋划。鹿泉市在发展传统建材产业的同时,将自身作为省会西花园掀起了大刀阔斧生态建设热潮;联系“三年大变样”无缝隙对接省会,正定县确定了“打开两厢、改造中央”的思路,修订编制了正定新区70平方公里概念性规划,抓紧制定“东工、西商、南景、北新”、“西进南推”以及西部正定新区、滹沱河北岸旅游、休闲健身带建设等区域性详规;为主动提升服务省会功能,栾城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定了打造城郊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
不仅如此,资源整合正在成为强化省会意识,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县市纷纷对各种惠农、支农资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调动和集中各种资源优势,统筹城乡发展。
农村改革成为发展助推剂
内容提要
城乡统筹的重点是通过全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如今,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我市正大步朝着这一宏伟目标迈进。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6次锁定三农,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与之相配套的是,今年年初我市也出台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重点是要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公共品供给、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消除城乡隔离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让广大农民拥有平等发展机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如今,新农合已经在农村全面普及,农民看病难得到了缓解;真正的九年义务教育让农村孩子解决了上学难,油路和公交村村通工程扩大了农民的活动范围。正在开展的家电下乡使农民购买家电更方便实惠,金融下乡正在改变着农村投融资渠道,新民居示范工程正切实改善着农民居住条件……
不仅如此,一系列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行和试行,还给“三农”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随着村级财富积累机制的推行,农村集体经济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不仅有效扼制了以前常见的村集体财目不清现象,还使村里无钱办事的难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记者从市农工委了解到,今年在认真抓好已有222个示范村规范工作的基础上,我市还将再筛选222个具备条件的村作为示范村,年底前达到“十有”建设标准,并打造一批运作规范、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精品”村。年内,全市人口在800人以上、具备条件的村,都将组建集体经济组织,加速深化农村财富积累机制建设。
与此同时,土地托管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试点正在各县市试行,我市将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不断发现典型、培育典型和推广典型,争取早日建成9个县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和50个乡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速建立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机制,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快,不久的将来农民生活将会得到更大的改善,县域经济将得到迅猛发展,不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一个城乡极大缩小的省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地方声音
强化省会意识 奋力率先发展
藁城市委书记 王普增
藁城作为省会“1+4”组团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实力最强、发展后劲十足的区域,要充分认识自身在省会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强化省会意识,主动融入省会发展大局,全面加强与省会的思路对接、产业对接、规划对接、形象对接,为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第一,坚持带头解放思想、领风气之先。解放思想的深度、力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藁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思维禁锢和思想束缚,用科学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推动各项工作,引领全市发展。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完善信息跟踪系统,加强思路跟踪、规划跟踪、措施跟踪、环境跟踪、服务跟踪、效果跟踪,不断创新工作,超越自我。
第二,坚持带头锐意进取、创一流业绩。把藁城置身省会、全省的发展大局,对藁城拥有的基础优势、潜力空间和机遇挑战进行认真分析,坚定“全市当排头、全省进十强”的奋斗目标。在全市深入开展“实现争先进位,怎么看、怎么干、怎么办”大讨论活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激发斗志。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以开展“重点项目攻坚年”活动为抓手,以“三区八园”为平台,以“干部能招商、全民会创业”为导向,全力推进总投资216亿元的56个重点项目。
第三,坚持带头放大优势、促科学发展。紧紧抓住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度大,省会生物制药、循环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在我市布局的契机,加强与传统优势产业的结合,与先进制造业中心产业定位的融合,真正把藁城打造成省会工业经济新格局的核心区、标志区,汇集国内外知名企业、展现省会先进制造业水平的主阵地、主战场。同时,借助中心城区的强大带动能力,按照主城区的标准,加紧规划,搞好建设,全力推进“三年大变样”,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四,坚持带头担当重任、建优秀团队。着力增强各级班子抓工作的“韧劲”,以超常的状态、超常的标准、超常的力度和超常的作风要求干部,一心一意谋事,扎扎实实干事。着力增强各级班子攻坚克难的“拼劲”,真正把各级干部推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第一线。着力增强各级班子敢于较真的“狠劲”,严格落实“十个严禁”和“十项制度”,明确工作责任,严格目标考核,切实把压力传导下去,把动力激发出来。
稿件来源: 石家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