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句话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国家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殷殷期待。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许多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方向性重要问题需要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维度作出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能够做到面向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然将迎来一个出思想、出理论的春天。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项知识生产的基础性事业,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长期积淀,久久为功。另一方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并不仅仅是高校科研机构或者说科研工作者们的事情,也是一项需要党委、政府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必须要从这个规律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创造一种各种思想竞相迸发、各种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要命题,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欢欣鼓舞、倍感振奋。
战略定位明确以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关键在于如何去做。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前进。但是,与我国迈向现代化国家的步伐相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需求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就会看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方法论,就是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本身规律性以及推进这项事业的系统性特征。因此,我认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解决好外来与本土的关系,避免“西方中心主义”。由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起步较晚,一些学科甚至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被“停办”,所以在很长时间内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处在从西方话语视角观察世界、反观中国的阶段,也就是运用西方学术界业已成熟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来解释世界历史的实践和中国历史与现实。应该说,这种“他山攻玉”式的研究范式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开拓,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范式越来越不能解释当前国际现实与中国现实,越来越不能解释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与本土化难题。这就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切实尊重“本土化实践”的力量,反思“西方中心主义”思维的弊端,积极构建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人类创造更多元更丰富的知识财富。
二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树立“人民导向”观念。问题导向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独坐书斋无法成就精品力作,单纯的“意识形态口仗”只会降低所谓研究的品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说到底就是要用中国理论解释、解决中国问题,为人民提供一种认识历史、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投入到火热的中国现实社会中,从实践中找出真问题,形成新的理论,寻求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在今天,繁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就是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根据变化了的现实情况,不断完善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和解释范畴,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与理论感召,赋予马克思主义更为强劲的活力。
三是有效管理与激发活力相结合。如何形成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和学术评价体制同样是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体制机制发挥着指挥棒、导向牌作用,其目的在于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力。哲学社会科学属于一种精神产品,其管理体制机制必然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管理体制机制。做到有效管理,必须要遵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本身规律,维护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活力。为此,在科研管理中,要以成果鉴定为核心,不宜过多介入课题研究过程,尊重理论工作者的人力资本,避免其陷入纷繁复杂的经费报销、“表格主义”等事务性工作中;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以提高评奖评优制度的公认性为基础,创造一种唯才是举、确保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在学术评价体制上,要以专家评议、同行评议为核心,避免行政手段过度干预,努力形成一种精品力作踊跃而出的学术环境。
以这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为起点,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一定会迎来一个大有作为的新时期。
作者: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郇雷
编辑:古乐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