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罗 强:绵阳灾区依靠群众的华美蝶变

2014-05-13 09:23:57  来源:中国绵新网   作者:罗强

(作者系中共绵阳市委书记罗强)

编者按:“5·12”特大地震发生六年来,绵阳灾区经历了从满目疮痍到涅盘重生、再到活力四射的华美蝶变。绵阳灾区的巨变,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是市委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带领全市人民感恩奋进的结果,充分体现了群众路线的无穷魅力。值此“5·12”特大地震六周年之际,市委书记罗强特撰文纪念。

五月,绵阳新绿翠滴,北川羊角花正艳……我们走进第六个“5·12”。

作为“5·12”特大地震的亲历者和灾后重建的组织者、参与者,我深切感受到六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充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这片涅盘重生的土地正华美蝶变。

两年前的5月,我从同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广元调往绵阳工作。初到绵阳,切身感受到灾难的痕迹已渐渐隐去。绵阳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最重、伤亡人数最多、重建任务最大的区域,前两任市委、市政府,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充分依靠群众,带领540万绵阳人民砥砺前行,在援建省市的倾情帮助下,从悲痛中挺立,在重建中崛起,在感恩中奋进,一幅新生的画卷已经铺展在眼前——青山如黛,民居如珍珠嵌入其间;晨风轻拂,孩子们欢快的读书声悦耳清脆,最富盛名的“救灾线”已被老百姓命名为辽宁大道、山东大道,不仅已经成为绵阳最具活力的产业带,也成为援建省份与受援群众永久友谊的见证。扑面而来的新居、新貌、新生活,正在抚慰昔日的满目疮痍和累累伤痕。

重建的奇迹,重生的力量,集中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当绵阳发展“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的时候,续写灾区发展振兴的篇章成为我们唯一选择。两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为推动绵阳在全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奋力实现“一马当先、率先突破”的历史使命,我们认为,绵阳具有科技与工业传统优势、城市品牌比较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交相辉映,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正当其时,巩固和发展绵阳在四川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是灾区发展振兴的一个现实目标。震后6年来,绵阳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科技型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专利申请,授权量实现了两年翻番。

“重视总量更要重视人均,重视平均数更要重视大多数”,省委王东明书记精辟论述正是绵阳面临的现实之难,尽管绵阳与其它兄弟市州同步全面小康的任务还很艰巨,但重视“大多数”,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始终作为我们为民服务的考卷,2013年到2014年,绵阳投入百亿元实施的“十大民生工程”项目,从压缩行政开支为2850名环卫工人上涨工资,到一次性更换528辆公交车和改造城区所有站台;从面向社会征集“民生订单”,到开展“网络理政”认真倾听群众声音;从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屏障”,到集中力量对平政河等11条河流集中治理,从出台20多次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到一次性拿出上千万元重奖和资助优秀人才团队……这些政策制定充分体现了群众需求,充分尊重群众权益。以“无感增长”向“有感发展”的跨越,让改革发展成果真真切切落实到老百姓身上,“有感发展”本质上是从群众中来(发展)、到群众中去(民生)。

精神家园重建是灾后发展振兴的长期课题。绵阳始终把握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情感诉求,顺势大力倡树感恩文化。感恩之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成为今日绵阳市民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和行为自觉。为把感恩之心和大爱之情长期持久地传递下去,2012年推出感恩文化节后,每年举办一次,感恩文化节已成为全市人民激发和深化感恩情怀的固定品牌和有效载体。去年建成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更是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从昨天“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伟大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精神,到今天发明制造,创新创业的数万科技大军以实干苦干推动灾区发展振兴,他们以推动灾区变化的实绩塑造着灾区良好的精神气质与良好风貌。“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真实全景地记录“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绵阳“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伟大历史,是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传承给后代的“教材”、把灾区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展示给世界的样本。去年以来涌现的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最美村支书”张勇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不仅是感恩奋进绵阳人精神的成长和品格的再造,也是我们把灾区发展振兴、感恩教育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好课堂的重大收获。

穿越灾难,铭记历史。在创造中生活,绵阳人民坚韧不拔的豪迈之情,乐观、自信的豁达境界,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憧憬未来。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