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陈 勇:探索“村(社区)第一书记”制度 架起党群干群关系“连心桥”

2013-10-15 15:05:21  来源:城乡统筹网  作者:陈 勇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酉阳县委书记)

2008年以来,酉阳县针对干部到农村调研指导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对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淡薄、自觉或不自觉地脱离、疏远群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状况,着力探索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从县四大班子、县级各部门中选派278名党员领导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实施表明,这一举措让群众得到了实惠、让干部受到了锻炼、让干群关系得到融洽,架起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一、村(社区)第一书记制度设计

推行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就是致力于从制度层面探索建立起干部到农村、下基层、接地气的长效机制,通过下沉工作重心,整合城乡资源,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形成鱼水相连的党群干群关系。

(一)精选下派干部

选派好干部是推行该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环节,主要是把好三关:一是把好选派对象关。选派的第一书记全部从县四大班子、县级部门党员领导干部中产生,县委书记及县四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担任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全县共选派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278名。二是把好选派去向关。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派,从党群部门选派的主要到组织建设比较软弱的村任职,从水利、交通等部门选派的主要到基础设施薄弱的村任职,从农业、扶贫等部门选派的主要到产业发展滞后的村任职。三是把好选派时限关。被选派的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任期为3年,作为一项硬任务长期坚持,避免因任职时间短而难以见成效。

(二)建立管理制度

从三个方面明确驻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的职责、工作内容及方式方法:一是确立总体目标。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主要围绕“建强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培养一批能人、引进一批项目、发展一批产业、改善一方条件、致富一方百姓、确保一方稳定”的“八个一”目标开展工作。二是细化岗位职责。在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关系上,村级日常工作仍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负责。第一书记主要负责宣传方针政策、指导创先争优、倡导乡风文明,帮助村(社区)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惠民政策、引进产业项目、调整产业结构、促农增收致富。三是建立工作制度。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个乡镇明确一位牵头人,负责乡镇所辖村第一书记的召集和联谊。原则上,从县四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中选派的第一书记,每月到村(社区)现场办公不少于1次,从县级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选派的第一书记,每月到村(社区)现场办公不少于2次。

(三)严格工作考核

三个方面对驻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的工作进行考评:一是实行量化考核。由各乡镇党委具体负责,采取“一量化双测评”的方式对第一书记实行量化考核。一量化,即:量化第一书记在项目资金引进、基层组织建设、联系服务群众、农村信访稳定等方面的工作实绩;双测评,即:召开第一书记所在村(社区)党员和村民代表、所在乡镇党委会议,分别接受测评。二是实施专项督查。由县委督查巡察办对第一书记工作进行专项督查,通报情况。三是严格工作奖惩。根据考核得分情况,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村(社区)第一书记制度实践效果

该制度实施以来,在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下沉工作重点,增进了干群感情

村(社区)第一书记每月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沟通交流,在与群众的面对面接触中增进了解、增强互信、结成朋友,全县共结成帮扶联系对子1210户,逢年过节到农户家中走访慰问,共发放走访慰问金额近300万元,做到干群一家亲。

(二)理清发展思路,助推了农村发展

村(社区)第一书记到任后,帮助所在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引进项目资金。村(社区)第一书记制度实施以来,共帮助村(社区)制定发展规划556个,引进各类产业项目1000多个。

(三)整合优势资源,改善了农村条件

村(社区)第一书记充分利用自身行政资源,采取向上争资、协调引资、部门筹资等多种办法,积极帮助所在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新建(维修)村组道路500多公里;发展农业水利项目260个,落实房屋改造1000余户。

(四)解决难点问题,促进了农村稳定

实施村(社区)第一书记制度,为群众开辟了一个诉求渠道,村民们有什么心事、难事、烦心事都愿意向村(社区)第一书记倾诉。2009年来,全县村(社区)第一书记累计到村工作6500余天,共走访群众1.3万人次,开展政策宣讲2800人次,化解信访1000余件。

(五)合力固本强基,提升了基层党建水平

任职期间,村(社区)第一书记把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全县村(社区)第一书记召开“两委”班子会议3000余次,查找班子存在问题1500余个,提出整改意见2400余条,帮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80万元;整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42个,建立党建工作示范村50个。

三、推行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的体会

通过五年多的实践,我们体会到,村(社区)第一书记制度是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转变干群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好机制。

(一)是破解领导干部“不接地气”的制度探索

联系群众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最大的危险。当前,部分干部把下基层当作负担,下基层“一溜烟”,与群众联系靠电话,与群众坐不到一起,形成了干群之间的“玻璃门”。实施村(社区)第一书记制度,把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下到基层作为一种责任,从机制上明确干部下基层、接地气的刚性要求,有效破解了干群联系的“最后一公里现象”。

(二)是破解党员领导干部“基层经验缺”的有益尝试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就我县而言,县级部门领导干部中多数没有乡镇及村(社区)工作经历,导致部分领导工作经历单一,对农村村情把握不准,实践经验不足。村(社区)第一书记们看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拉近了与农民群众的距离,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盼什么,提醒他们该干什么、帮什么,进而把老百姓的现实需求与各类政策制定紧密地集合在一起,有效破解了党员领导干部“基层经验缺”的问题。

(三)是破解农村经济发展“帮带资源少”的有效途径

实施村(社区)第一书记,充分利用好党员领导干部的行政资源,让村(社区)第一书记把所驻的村变成自己的“责任田”,下真功夫帮贫扶困,让“穷亲戚”变成“富朋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让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农村这块“短板”变长,有效破解了农村经济发展“帮带资源少”的问题。

(四)是破解农村基层组织“堡垒作用弱”的有力抓手

农村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的第一阵地。当前农村普遍存在党建水平不高,管理手段滞后,部分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少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得到根本发挥。实施村(社区)第一书记制度,让机关党组织的优势党建资源与农村党组织共享,有效破解了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弱”的问题。

(五)是破解农村信访稳定“息诉息访难”的创新举措

稳定是繁荣经济、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当前,由于一些基层干部脱离群众,信息不畅通,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达,群众反映的问题相当部分无法在基层得到解决,致使群众认为只有找“上边”才能解决问题,往往使小矛盾拖成大问题,引起集访、群访甚至群体性事件。实施村(社区)第一书记制度,充分发挥了县直部门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高、政策法规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能够依理依法化解民怨,有效破解了信访稳定“息诉息访难”的问题。

编辑:小鱼 责任编辑:刘洋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