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钱建超:大力发展都市型效益农业

2013-07-18 15:50:53  来源:城乡统筹网  作者:钱建超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副书记)

城乡统筹网独家约稿: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大战略和新路径,作出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和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的部署要求。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部署要求,巴南区应根据区情实际,找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攻方向,采取七项举措大力发展都市型效益农业

一、打出“特色”好牌,确立都市型效益农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巴南区幅员面积1825平方公里,是重庆主城九区中农村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的区,也是沿江、傍泉、依山、靠林、临湖、环岛”的生态资源富集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农业在全区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抉择。为此,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既属主城区、又有大农村”的独特优势,科学利用优良自然资源禀赋和便捷交通条件,积极探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践方略,确立了大力发展都市型效益农业的战略路径,明确了都市型效益农业发展思路和重点。

坚持“三种业态”并举。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办好旅游节会活动,通过系列创建活动提升乡村旅游产业水平,实现以旅强农、以农兴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养生养心养老业。坚持政府资金与民间资本结合、居家养生与机构养生结合、养生养老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生态养生养心养老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编制完善都市型效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构建“3+5产业体系,即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等3个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优质蔬菜、优质茶叶、特色畜牧业、生态渔业等5个优势产业。打造“一心两翼”乡村旅游示范区,以“六山”、“四湖”、“一泉”特色资源为依托,以二圣镇为中心,向北延伸至东温泉、木洞、双河口、丰盛等镇构成北翼,向南延伸至惠民、南彭、南泉、跳石等镇构成南翼,将巴南打造为重庆乡村旅游大区。结合特色效益农业和乡村旅游业,重点打造“两山一湖”生态养生养老养心示范线,实现从旅游的“养眼、养趣”向“养生、养心”的转变。

实施十大重点工程。抓好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将天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建成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抓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抓好花卉苗木产业工程,依托重庆花木世界打造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专业交易市场。抓好优质蔬菜产业工程,推进10个蔬菜专业村、10个规模化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抓好特色水果产业工程,推进乌皮樱桃、五布柚、早熟梨等特色水果优势产区建设。抓好优质茶叶产业工程,打造名优绿茶区、巴渝特早名优茶区和生态休闲观光茶区。抓好生态渔业工程,推进绕城高效渔业、山区生态渔业、土著名优渔业发展。抓好特色畜牧业工程,建设姜家黑猪、巴马香猪、渝太I系猪等生猪地方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基地,发展梅花鹿、伊普吕兔等特色养殖。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工程,实施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项目,形成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聚集区。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工程,力争建成重庆南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

二、抓好“夯基”工程,奠定都市型效益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要求,树立“大效益要大投入”理念,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以基础设施大建设促进生产能力和农业效益大提高。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近年来,区财政年均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00余万元、粮食基础能力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区级农发资金1000余万元等,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今年开始,安排都市型效益农业发展创新引导专项资金3000万元,并争取保持每年不低于20%的增幅,重点支持都市型效益农业、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项目、农业工程、先进农业装备、农业新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加强水利、交通、水电、卫生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农村公路镇街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均达100%;农村客运通镇通客车率达100%,通村通客车率已达80%以上。下一步,将以修通骨干路、打通断头路、建好农村公路为重点,新建和改造公路1000公里,进一步完善镇街连网公路和建制村公路网络;搞好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区)建设,完成65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整治和新建山坪塘2500口,新建渠道(管道)300公里和蓄水池4000口,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5平方公里;完成土地治理1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

三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加大先进适用新机具推广力度,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30个,在石龙、接龙、安澜等镇街试点整镇(村)推进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推进农机科技化、市场化服务,推行“一大两高”(大马力、高性能、高效率)农业机械作业,向移栽、加工、植保、保鲜、储运和机械采摘等更高层级的服务环节拓展。

四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抓好各镇街和重点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幸福农庄、巴渝新居、农民新村建设及农村危旧房改造,科学合理布局农民集中聚居区,建立农民社区和新型农村管理体制。加强宜林荒山植树造林和庭院绿化,力争5年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5%。整合民生工程和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新建农村人行便道2500公里。完成17个镇街51个村整村连片环境整治,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美化村容村貌。

三、强化科技支撑,促进都市型效益农业提质增效

突出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使“土地活”用上高科技。

一是狠抓农业科技推广。通过农业部门引导,推广粮油良种良法85万余亩、茄子嫁接1200亩、茶叶蔬菜诱虫色板防控2600亩等,推广农业补贴机具1265台;通过项目集成带动,实施土配方施肥55万亩、粮油高产创建7万余亩、土壤有机质提升2万余亩、鱼—菜共生3000亩等项目;通过农业组织示范,传授蔬菜嫁接、农药新型绿色防控、生猪发酵床零排放实用技术。要不断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推广和储备工作,5年内引进新品种20个以上,力争农技推广专业水平达到60%;推进基因工程等农业生物技术、物联网等农业信息技术、辐射延贮保鲜等农业辐射技术、生物防控等绿色农业技术、航空育种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抓好喷灌、滴灌、管灌等节本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蔬菜水培育苗、水果温室大棚、畜禽环保型养殖等现代农业技术。

二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农业科技信息、涉农信息服务站和信息示范村建设,开展农业信息三级示范建设,建立镇、村农业农村信息网,实施“金农”工程,打造“三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水平。目前,建立了5个重点信息示范村,发展核心信息用户1543户、农网广播2000户、农业手机报3000户、农信通短信用户21000户

三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项目建设,建立健全与都市型效益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打造镇街农业服务中心、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农业科技园区等多层次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实施十百千项目,抓好10大科技示范基地、100名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和1000户科技示范户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四、推进集约发展,提高都市型效益农业发展水平

注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促进农业集约发展,走出一条规模适宜、“精耕细作”的新路子。

一是狠抓重点带动,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和都市农业珍珠链,逐步形成一村一亮点、一镇一特色、一片一产业”的都市型效益农业新格局。新建规范化茶叶基地10000亩,建成天天线十里生态茶叶长廊;在石龙、樵坪等地倒置低山区建成1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在鱼洞、跳石、木洞等镇街建成4万亩的反季节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在惠民、二圣、接龙等镇街建成6万亩的优质花椒生产基地;在界石、南泉、南彭、跳石、二圣等镇街建成4万亩的优质花木基地;在鱼洞、惠民、接龙、二圣、双河等镇街建成5万亩的伏淡季水果产业基地。

二是强化“龙头”引领,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引进美国熙可集团、光大奶业集团、美德集团等知名企业投资巴南农业项目,已发展市级和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产业发展、企业效益、农民收入的同步增长。充分发挥农业组织的“凝聚带动”作用,选择在全区有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规范化建设,引导一大批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全区已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6个,工商登记专业合作社226个,其成员达7.22万户,带动农户7.47万户,农户参合率达到38.1%。2017年,要力争市级和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50个。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业产品质量。指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完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抓好“三品一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培育创建国家、市级名牌农产品10个以上。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和安全监管体系,建成标准化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五、强化市场拓展,完善都市型效益农业营销体系

立足主城、服务主城,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探索多元对接模式,构建农产品直销平台培育一批农产品流通示范企业,力争2017年发展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10户。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店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推广巴茶之乡、金环岛、亘融等专业合作社的名优品牌,建立社区蔬菜直销店、农产品流动直销点等,力争2017年直销率达50%以上,以减少流通中间环节,畅通农产品销路。

二是建设规范化、信息化市场,促进农产品日常营销。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以镇级农贸市场改造建设为主的镇级商贸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支持农村连锁店、超市和便民店的发展。推进“万村千乡市场”信息化工程建设,完成218个日用品农家店的“农商通”安装,实现镇村全覆盖。积极推进网上交易,组织产销企业、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新农村商网网上对接会。

三是精心“搭台唱戏”,把广阔市场引向田间地头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和交易会,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和名优品牌,坚持办好“巴渝银针”采茶节、天坪梨园梨花节乌皮樱桃和高山葡萄采摘节等农业节庆活动,达到树品牌、聚人气、拓市场、出效益的目的。

六、拓展农业领域,实现都市型效益农业多元化发展

发挥特色产业、自然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找准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契合点,不断拓展农业发展领域。

一是发展展示、观光、体验农业。充分利用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二圣天坪现代农业园规模化茶叶基地和早熟梨基地、鱼洞云篆山荷韵生态园及太空育种蔬菜种植基地等,已成为重庆市民体验采摘乐趣、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二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依托优良自然环境和人文底蕴,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为主要特色,抓好云篆山、圣灯山、樵坪山、东温泉、南湖等地乡村旅游业发展,吸引广大市民“上山下乡”。目前,到这些景点体验田园生活、感受自然风光的游客已是络绎不绝。

三是发展养生养心养老产业。引进实施20多个重大项目,其中总投资14.6亿元的羊鹿山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综合基地、总投资15亿元的林海养生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棋盘“锦绣山乡”养生项目等已动工开建,部分项目已建成开业。目前,正抓紧开展翠湖国际生态城、南湖香格里拉、丰盛特色小镇、东温泉国际度假基地、樵坪山生态文化博览园等重大项目的规划、招商等工作。

七、加强人才培养,建立都市型效益农业发展的人才保障

根据都市型效益农业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现“人力”与生产力高度适应、同步发展。

一是牵住“牛鼻子”,加强镇街领导干部培训。坚持脱产学习与实践锻炼、“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狠抓镇街领导干部培训,除在区委党校进行专题培训外,还组织山东莱阳、浙江余杭等地挂职锻炼,赴法国和意大利考察学习水果产业发展、赴韩国考察学习“新村运动”等,使其提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导能力,成为抓好都市型效益农业发展的行家里手

二是提升“教导员”,加强农技人员和村社干部培训。近年来培训农技人员、村社干部等10000余人次,有4000余名农村基层干部获得农广校大、中专学历教育培训证书。下一步,要继续加强“农口”部门和事业单位人员培训,抓好镇街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和村社干部轮训,进一步提高指导农业生产的技能

三是抓住“领头雁”,加强企业业主和种养大户培训。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业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开展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利用“阳光工程”培训平台,组织种养大户集中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光大集团、重庆茶叶集团、新港农业有限公司、普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宏嘉农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业主,赴市外、国(境)外学习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四是壮大“主力军”,加强“新型农民”培养。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建设,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基地实习、互动交流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每年实施阳光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均在10000人次以上,着力提高农民群众的致富创业能力

编辑:小鱼 责任编辑:刘洋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