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韩长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历史使命

2013-02-16 14:00:1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韩长赋

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和根本路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历史使命。

一是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新挑战。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持续刚性增长,主要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而且,消费者对质量安全高度关注,要求越来越高。今后,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对重要农产品品种进行战略平衡,着力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切实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是农民收入要实现翻一番的新目标,广辟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面临新挑战。十八大提出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未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需实际增长7%左右。目前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长效机制还未建立,实现这个目标有一定的难度。从收入构成看,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11年家庭经营收入占比已下降到46.2%,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到42.5%,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两者之和占比仅为11.3%。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必须适应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稳定增加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三是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阶段,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面临新挑战。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农业土地租金和融资成本不断上涨,原来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也快速提高。与此同时,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迫切要求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四是农业资源利用强度高、转化效率低的矛盾日益加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当前农业生产的要素和环境已绷得很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难度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用水缺口达到 300多亿立方米,近10年来平均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600亿斤以上。农业生产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愈显严重,化肥、农药、农膜过量低效使用造成面源污染、土壤退化,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日益凸显,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利用导致渔业水域生态恶化,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可以说,过于倚重资源消耗的发展路子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推进绿色生产,尽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是农业劳动力结构性不足问题突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保证农业发展“后继有人”面临新挑战。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要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政策吸引、技术培训等措施,培养造就1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六是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面临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但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深层次障碍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资源大量、廉价流向城市,公共投入投向农村数量、比重偏低,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切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动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这些新情况新变化表明,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真正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工农、城乡关系真正到了深度调整和互动融合的新阶段,我们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研究新情况,应对新挑战,开创新局面。

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推进“四化同步”,必须做到“两个加快”。一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使农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设施装备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驱动,更多依靠一、二、三产业发展联动、“四化”良性互动,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加快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重点要在“六个完善”上下功夫。

一要完善农业基础支撑体系。不断夯实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科技进步、人才队伍四大支撑,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养殖业、渔船渔港等生产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技推广机构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推进现代种业实现重大突破。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重点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二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随着农业发展形态的变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农业生产领域加快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的分工分业进程加快,新的产业型态不断涌现,现代农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储运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提高农民在产业链条中的收益分配比例,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及专业合作社共舞共进共富,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三要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需要注意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土地规模经营发展速度要与当地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相适应;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创新生产经营主体,仍然要以农民为主体。我们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主要是提倡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发展种苗生产、收购、储藏、加工销售等。要防止土地“非粮化”、禁止“非农化”。

四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特点,科学布局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产地市场、区域性产地市场和农村“田头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新型流通业态和农业会展经济,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推广“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以及周末菜市场等直供直销模式。加强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分析、预测与发布,为生产经营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完善市场调控机制,努力保持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市场稳定、价格合理。

五要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总的方向是在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的同时,促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行市场化。要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尤其要不断创新公益性推广机构的服务机制和服务内容,切实发挥主导性作用。鼓励支持经营性组织参与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沼气维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六要完善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比较效益持续低下、国际市场持续冲击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要进一步推动国家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资金结构调整,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目标逐年较大幅度增加用于农业的投入。要健全农业补贴政策,不断加大补贴力度,增加补贴总量,扩大补贴范围,优化补贴方式,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机制,完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探索建立健全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和办法。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改善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