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沈 鸽 阮卓婧 陈春根:扩大农村消费的长效机制研究

2013-01-24 15:25:35  来源:《北方经济》  作者:沈鸽 阮卓婧 陈春根

作者单位系浙江工业大学

一、新形势下我国农村消费现状和成因分析

(一)我国农村近期消费现状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欧债危机风险难以化解,国际贸易水平恢复缓慢等都给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带来了潜在压力,刺激农村消费市场对扩大内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刘建国(2009)认为农民消费倾向偏低是不利于扩大内需的根本性原因。吴丽丽(2009)通过对于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实证,得出扩大农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我国农村地区消费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1.农村人口比重和消费率严重失衡

我国农村人口约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而其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零售额的比例仅为3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偏低,农村消费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亟待提高。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5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于2010年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如图1-1所示,但是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仍然没有缩小的趋势,基本稳定在3.3倍左右。由于后危机时代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农产品外销受阻等原因,城乡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

(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持续不足的成因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消费水平之间的差异,农村居民并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正效应,从而极大地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2.农村边际消费倾向低

农村边际消费倾向偏低是影响农村消费的最主要原因。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压力日益凸显。巨大的社保压力和不完善的社保系统,降低了传统消费观念较强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加之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的落后,导致边际消费倾向偏低,消费需求持续不足。

二、政府转移支付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

(一)对近期我国政府刺激农村消费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当前我国政府主要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环境,降低农村消费品的价格,实施农村居民消费优惠措施等方法对扩大农村消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农村商贸流通体系逐渐完善,实际消费水平低于预期

各级政府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完善农村商贸物流体系。截至2010年累计改造农村连锁超市52万个、2667个配送中心,支持11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超对接”。通过改变商贸环境来增加农村的投资机会使农村的购买力得到了一定的释放。但是由于无法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最终导致农民消费水平低于政策制定的预期增长率。

2.降低农村消费品价格措施成效低于预期

由于受到国内通货膨胀形势的影响以及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中间环节复杂等问题,农村消费市场的中高档日用品、数码产品的价格往往比城市内的大型超市高很多。短期的政府补贴更是由于层层的拨放造成了效率低,实际支付率低的情况。

3.“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普遍开展,长期刺激效果减缓

“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初有成效。截至2010年累计以旧换新3322万台,家电下乡1.14亿台。但是对于农民购买的家电品种仍基本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基本家电,对于新型的电子产品的消费率仍然较低。长期刺激的效果减缓,后续政策亟待出台。

(二)政府转移支付对扩大农村消费的影响原理分析

1.通过提高农村地区转移支付水平,直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的强弱,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笔者从分析高、低收人群的乘数效应出发,对农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对消费扩大的影响机制进行说明。

假定社会由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组成,且内部平均消费倾向一致。用Yp表示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Yr表示高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用bp表示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用br表示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同时假设政府税收均来自高收入者,转移支付给低收入者。据方福前(2011)等人的对城乡数据分析,实际上在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收入低下的“穷人”与收入较高的“富人”在消费倾向上是不一致的,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富人,即bpbr

/Page/

具体乘数计算如下:

高收入阶层的税收乘数:

KT=dYrdT=-br/(1-br

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乘数:

KTr=dYpdTr=bp,(1-bp

由于bpbr,自然有|KT=-br/(1-br)|<KTr=bp/(1-bp),

KT+KTr=-br+bp)/(1-br)(1-bp)>0

(注:T为税收,Tr政府转移性支出;Y为社会总产出。)

由此可得,政府平衡预算的转移支付对经济有刺激作用。不同收入阶层的乘数效应不一致,因而对富人征税减少的消费量小于对穷人转移支付增加的消费量。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小,因为对于物质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满足;而穷人的转移性支付收入不确定性小,其边际消费倾向也大于富人阶级。也就是说,通过税赋调节以及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将富人的部分所得再分配给穷人,能带动的消费量将会更大。

所以,政府转移支付对农村消费的刺激作用是依靠农村居民的消费增加而间接带动的。转移支付就必需切实地把支出额分配给能增加消费的农村消费群体,直接增加其可支配收入。从长期刺激国内需求角度来看,合理增加与安排政府转移支付以使农民直接增收,具有可操作性与较好的政策效果。

2.通过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1)从体制上减少农民消费的不确定性,改善消费心理,解决后顾之忧

保障性收入对消费支出的边际影响力大于主动性收人,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保障性收入很低,占收入的比例也很小。保障覆盖率低和保障力度不大导致了居民

收入预期较低,预防性储蓄较多,因而实现医疗及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能大幅提高居民收入预期,减少不确定性。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0ECD网站http://statesoecdorgindexasps提供的统计数据计算整理。

上表显示,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小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且近几年来基本保持稳定。在2010年,中国仅为1092%,而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的美国也有19.88%,而最高的德国更是达到了46.69%,是中国的4倍多。这说明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国农村的社保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到了农民消费心理,政府转移支付在社保支出的提高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民消费后顾之忧,间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2)社保具有引致效应,其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力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力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保障水平过低,处于保障性因素边际影响力较高的阶段,而城镇居民由于社会保障相对更全面和更完善,其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受主动性收入影响更明显。此外,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在保障水平和保障项目上均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从保障水平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相当巨大,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过低。据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占国家总人口近70%的农村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人均占有方面,当年城市人均社会保障费为455元,农民人均15元,相差30倍;从覆盖面看,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已达90%以上,而农村只有2.4%

另一方面,从保障项目上分析。现今,城市己经初步建立起涵盖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社会优抚与补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等项目的广覆盖、多层次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广大农村社会保障却存在整体性的制度缺失状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城市基本保障体系,在农村基本处于试点状态。由于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存在的巨大差距,广大农村社会保障整体性的缺失状态的存在,政府转移支付在社保方面的力度加大,能够充分利用社保引致效应在农村消费的发挥,进而间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

三、完善我国政府转移支付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对农村地区的直接性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1.提高农村地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效率

欲提高对农村地区的直接性转移支付力度,获得绝对意义上的增量转移支付资金,必须提高农村地区转移支付的实施效率。这有赖于“两个比重”的不断提高,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以此确保中央财政有足够的财力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

2.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监管

欲提高对农村地区的直接性转移支付力度,须解决转移支付资金来源问题。基于这一点,亟需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监管,确保高收入者依法及时纳税。与此同时,政府应提升经费统筹能力,加强对国家财政的预算调配,核实资金使用渠道。

(二)提高对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水平,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上述分析表明,在当前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普遍较低且城乡差距显著的前提下,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亟需提高对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水平,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项目。当前首要的政策应当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农业就业者失业保障,落实农村生育保险,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所以,当前政府的转移支付方式应有所改变。应大量减少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的比例,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尽快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增加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切实解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以增加其消费意愿并最终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