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马林靖 田延晓 曹仕俊: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2013-01-17 14:08:35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作者:管理员

作者单位系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调查组对河北省33个市县的农户调研结果显示,失地后农民就业状况存在明显问题。其主要制约农民就业转型的因素是缺乏知识技能、资金短缺、思想观念落后以及政府促进就业措施相对不足等方面,本文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失地农民,就业创业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0年的47.5%,中国只用30年时间就达到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水平。展望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将高速推进,温总理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化率要提高到51.5%,年均增长0.8%,我国的城镇人口数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数。然而,与中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相伴随的是大量农地的征用以及随之产生的大量失地农民。从经验数据来看,每征用0.067公顷1亩)耕地,就产生1.5个失地农民。据学者推算,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应在5100万~5525万之间,按照我国现有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今后每年仍需征用农地16.7万~20万公顷,年新增失地农民375万~450万人。

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势必给我国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和转型带来冲击,我们不得不关注城市化带给农业、农民及农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尤其是对自身文化水平偏低、专业技能不高的农民未来发展的影响。农民失去土地这一生产资料,也就失去了传统的经济来源,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在城市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极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就当前轰轰烈烈的“土地拆迁”运动而言,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已成为各地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河北省作为中国的传统农业大省,对其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进行关注无论是对河北省还是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了入户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5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219份。

调查分布。此次调查覆盖河北省10个地级市,共计33个县级市,对300个家庭进行了调查,被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其中,对96个家庭进行了入户深入访谈。不同地区调查对象具体如图1。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与性别比例。调查问卷中被调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于具有劳动能力的2060岁,这部分被调查者占到了87.6%。其中,4150岁的中年农民比例最高,达到了33.0%2130岁的青壮年农民比例达到21.6%。其中,男性占68.1%,女性占31.9%。调查对象的文化层次。在有效问卷中,90.0%的被调查农民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其中,47.7%的农民的学历集中在“小学或初中”,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6.9%,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三、农民失地前后的生活就业变化

1.失地后家庭名义收入有所增加

对比失地前后家庭年纯收入的变化可以发现,失地后,高收入家庭比例增加,低收入家庭比例减少,家庭名义收入状况有所改善。失地前家庭年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地和农闲时打工,这两个来源占到了收入的80.7%以上。农民失去了大部分土地后,继续从事农业的比例降低到14.0%,同时,打工的比例上升到40.1%,自主创业的比例也从之前的9.7%上升到18.2%。农民的收入从之前主要依赖务农和打工,转为大部分收入由打工和创业获得,加上一些地区的年度征地补偿金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构成了农民名义收入上升的事实。

失地后农民得到一定数额的赔偿款,但是却没有了稳定的收益,对其生活带来较大的冲击。除原来少数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民收入变化不明显外,其他以务农为主的农民,因为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家庭产业转移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收入明显下降。虽然得到一定的赔偿款,但是由于赔偿费用偏低,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仍然没有改善。

2.失地后农民就业状况恶化

通过统计失地前后农民及其家庭成员的就业情况。我们发现,失地前5.9%的农民没有工作,而失地后达到13.2%。增速如此之快,表明农民的就业状况在失地后恶化。

就业状况恶化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失地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加之过去以种地为生,无技能或技能单一,综合素质偏低,就业缺乏竞争力。在招工用工市场化的现状下,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第二,大多数失地农民地处近城,环境相对较好,恋土怀乡情结较重,不愿外出工作;第三,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观念根深蒂固,城市的下岗工人就业问题相对突出,部分地方政府制定了很多限制农民准入的政策。

3.失地农民就业地点集中

调查发现,河北省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的目标地区大多是自己家乡,与南方部分省份农民大多选择去外省打工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找工作的农民中选择自己家乡的比例为71.2%,创业的农民中这个比例更是高达76.6%

作为传统农业人口大省的河北省,有如此高比例的失地农民选择在家乡解决生存问题,究其原因,与失地农民思想保守,不愿承担在外工作的风险有直接关系;此外,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也是重要原因,农民获取招聘和创业信息主要是通过老乡口口相传,而大部分老乡受传统思想影响选择在家乡工作,由于路径依赖,大部分河北失地农民选择了在家乡工作。

四、影响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的因素分析

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河北省农民再就业与创业在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影响因素:

1.失地农民再就业与创业最主要阻碍因素是缺乏知识和技能

根据问卷统计,文化水平偏低是被调查者家庭成员再就业和创业的最主要阻碍因素,占到了29.98%,其次是专业技能,占24.51%。这两项因素合起来阻碍了一半以上的农民顺利就业或创业,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身体健康、年龄等原因。如何妥善的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和专业技能水平,成为解决农民失地后就业创业问题的关键。

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我们的调查显示,有九成的农民愿意接受培训,而且农民愿意为培训支付一定的费用。打算找工作的农民愿意为培训支付100元以上费用的比例为71.6%500元以上为38.8%1000元以上仍有18.1%。打算创业的农民中有32.4%愿意为培训支付100元以上的费用,48.7%愿意为培训支付500元以上的费用,愿意支付超过1000元培训费的比例仍高达20.3%。可见,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是比较高的,其中创业农民的热情相对更高一些。但是,当前河北省农村技能培训却不够普及,有44%的农民反映政府未曾提供过任何就业和创业培训。培训尚未普及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农民自身方面:①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很大,上技校没有上大学体面的传统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年轻农民的选择。相比于上技校,许多年轻的农民更偏向于上专科院校。还有一些农民认为通过简单的体力劳动就可以满足日常需求,而不愿接受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长期从事简单劳动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的进展。②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农民想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并以此来增加就业的机会,但是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2)政府方面:①培训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虽然接受培训的农民中有九成认为自己获得了实际的技能,但是很多政府的培训是非定向的,农民培训结束后不能保证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加上企业更偏向于年轻的、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工人,导致最终的就业结果并不能达到农民最初参加培训时的预期。②政府支持的培训模式比较单一,失地农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政府的培训资金多是来自财政,未能很好的引导民间的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社会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③培训时间短,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比如一些美容美发、电工、电脑等技能培训,时间很短,仅一个月左右,加上很多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学习能力不强,很难通过培训掌握一门技能,从而无法实现就业。④培训评估机制有待完善。实际中我们发现,大量技校毕业生无法从事其所学行业。主要是由于技校对学员监管不足,技校生毕业后并未掌握真正的技术,进而影响了技校和技能培训在农民心目中的信誉。最终培训无法普及,阻碍失地农民创业就业。⑤受资金限制,政府未能很好的为有需求的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其培训。我们调查发现,四成的农民没能获得技能培训,很大程度上是受政府资金的限制。资金不足影响技校师资力量,使高技能人才从事培训积极性不高。同时,培训经费不足打击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影响其技能的提升。

2.资金短缺是阻碍农民创业的重要因素

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但是,这些人却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业才能。

调查显示,在一次性给予赔偿款的地区,有40.6%的赔偿款集中在5万到10万区间,赔偿款在10万以下的比例达到了86.8%。在创业意向方面,72.2%的失地农民选择了从事低成本小风险的行业,例如小型饭店、杂货商店等。在所需资金方面,42.7%的农民需求集中在510万,10万以下的需求占到了总需求的73.3%

通过比较创业所需资金和农民获得的赔偿款后,一般认为,有创业想法的农民正好可以用征地补偿金来满足创业的资金需要。可是我们的调查数据却显示,有39.0%的创业农民遇到了资金问题,资金是仅次于技术制约农民顺利创业的第二大阻碍因素。

原因何在呢?一方面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金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很多地方只是安排就业或者按年金的形式补偿较少的钱,只有很少的地方一次性补偿了较多的钱。调查显示,仅仅22.0%的创业农民获得了一次性补偿款,这就使得大部分想创业的农民并没有从征地中获得创业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是农民获得的赔偿款要预留一部分作为子女的教育费、老人的养老费以及家人的生活费等家庭经营所需费用,除去这些之后实际能拿出来进行创业的资金就会减少一些。不少人无奈地向我们叹息到,“虽说有了一些补偿金吧,但是毕竟自己的孩子还在上学啊,生活开销也不少,哪还有什么钱去做生意啊”?大多数人因此也打消了自己的创业想法。再加上农村信贷市场对农民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资金就成了制约农民顺利创业的重要阻碍因素。

3.思想保守与小农意识浓厚阻碍失地农民顺利就业转型

中国人向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深,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一些人的思想已经比较开放,但是总体来看,中国人的思想仍旧比较传统。在农村,人们按照礼俗社会的原则来建构互动的基础。因而,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民受传统思想影响更大。失地农民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然也不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失地农民认为最好的补偿方式是一次性给大量的钱,而当被问到将如何使用这部分钱时,农民的第一选择是把钱存起来。相比于城市人买股票、基金、债券等理财方式,农民的理财方式较为保守。另外相对于养老制度基本完善的城市,在尚未普及养老保障的农村,大部分农民(41.4%)的养老仍旧是靠子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反映思想。农民对待金钱与养老的保守行为反映着失地农民保守的思维方式,而保守的思维方式,制约着农民承担创业风险的能力,也制约着农民选择家乡以外作为再就业的目标地区。

除了思想保守,失地农民的小农意识也较为浓厚。在一些一次性获得了较多补偿的地方,农民手里一下子有了太多的钱,超出了自己的支配能力,因而产生了许多问题。在我们走访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县台西村的过程中,当地失地农民告诉我们,村民都获得了不算少的一次性补偿款。农民们拿到这么多钱不知道怎么花,就去买汽车。一开始儿个人买,后来买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村长不得不在大喇叭里喊:“乡亲们,别买汽车,那是给你们养老的钱!”小农意识盛行反映出农民对市场价值规律认识不足,缺乏长远打算,跟风、攀比风气严重,往往给农民再就业和创业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保守与小农意识浓厚是失地农民的思维特点,这样的思想模式制约着农民顺利地再就业与创业,是农民融入城市,最终实现市民化的重要阻碍因素。

4.“老乡介绍”在农民就业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河北省失地农民在未来出路问题上大多选择在自己家乡找工作和创业,选择在自己家乡找工作和创业的比例分别为71.2%76.6%。随后我们又调查了农民选择家乡的原因。选择在家乡再就业的人群中,有66.3%的人是因为有老乡,而在家乡创业的人群中,有41.4%的人选择了老乡,而老乡是农民选择再就业和创业地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老乡的作用如此之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和我国的社会风俗有关。我国是熟人社会,人脉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熟人办事就会事半功倍,农民再就业和创业过程中自然也不会忽视老乡这个重要的人脉。其次,老乡发挥着重要的信息渠道作用。调查数据显示,政府或村委会在帮助失地农民再就业和创业过程中提供的信息不够普及。分别有44.4%44.0%的被调查农民反映政府或村委会没有提供过任何再就业或创业信息。官方信息渠道不畅通,农民只有自己从媒体、招聘会和老乡等处获得信息。在这些渠道中,45.80%的农民认为老乡这个信息渠道最能帮助自己,而在创业的农民当中有31.25%选择了老乡,老乡是农民获取工作和创业信息的第一信息渠道。最后,农民的再就业与创业选择受老乡的影响很大。往往村里有人以某种方式致富,大家看到“那条路走得通”,整个村子的人都开始追随模仿。例如,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马庄村,最初只有几个村民去邻村开面粉厂,这些村民的收入相对以前的种地收入有了大幅提高,渐渐地,去邻村开面粉厂的马庄村村民越来越多。到现在,马庄村很多村民的收入来源都是在邻村经营面粉厂。

5.针对农民再就业与创业的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失地农民失去了持续性收入,并且受限于自身条件,很难顺利的找到稳定的工作和创业机会。他们及后代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维系社会的安定团结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因此,政府应在妥善解决农民的出路问题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政府做的还不够好,现行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1)政府对失地农民再就业与创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政府征用农民土地后一般都采用货币方式进行补偿,失地农民从眼前利益考虑也比较容易接受,然而从长期来看,一次性货币补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而且目前对于政府而言,征地后能顺利地把补偿款发放到村民手中,就算完成了任务,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缺乏足够的重视。流于形式地组织一些招聘会,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尤其是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情况并无跟踪保障。

2)政府在帮助农民再就业和创业过程中提供的信息渠道不够通畅。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44.4%的失地后选择找工作的农民反映政府在就业过程中没有提供任何就业方面的信息渠道,44.0%的失地后选择创业的农民反映政府没有提供任何创业方面的信息渠道。在当今社会,信息渠道在获取工作和创业机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和关系圈狭窄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就业信息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再就业和创业难的现状。

3)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我们的调查显示,有44.7%的失地农民最迫切需要养老保障,养老保障是失地农民最迫切需要的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创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因此不敢承担创业的风险,其就业范围也因此受到限制。除了养老保障,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市居民相去甚远。2009年,河北省城市和农村最低保障标准分别为每年3024元与每年1032元,农村居民的保障力度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根本的生活保障,在没有享受到与市民同等待遇时,失地农民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城市居民,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尴尬境地。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发现,河北省的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情况并不乐观。农民就业转型情况恶化,由于思想保守传统、专业技能有限,大多数河北农民的就业选择地区仍以河北为主。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民创业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农民希望接受技能培训,而在就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老乡介绍”。对此,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健全技能培训机制

应切实做好监管,将用工单位的需求、农民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民办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此外,要切实提高毕业者的就业率。对民办培训机构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形成一批信誉好、知名度高的大型现代化培训机构,吸引更多的农民接受培训,推动农民由民工向技工转变。最终,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监督、民间资本运营管理的培训模式,使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得到全面普及。

2.“小额贷款”应对失地农民创业“缺钱之忧”

针对到失地农民创业所需资金数额不大的特点,政府应大力推广小额贷款项目,以解决更多创业失地农民的“缺钱之忧”。在河北省原有的相关措施基础之上,通过银行、农村合作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大力推广针对创业失地农民的小额贷款项目,制定针对性的优惠信贷政策。另外,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制度,并且做好小额贷款信贷政策的宣传工作,以失地农民能够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做好金融服务。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多向发展的失地农民创业资金需求,为其提供资金供应平台。

3.以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转变失地农民的传统思维模式

思想最难改变,而且唯有教育能够改变思想。针对失地农民思想保守、小农意识浓厚且家庭经济状况面临挑战的特点,政府应以促进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再就业与创业,进而减轻家庭负担为出发点,增加对失地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以改变其传统思维模式。针对失地家庭成员年龄段的不同,教育的形式应有所差别。教育对象应以即将成为劳动力的青少年和已经成为劳动力的中年农民为主。考虑到农村很多青少年初中毕业即辍学,政府应给予他们优惠的高中及以上教育政策,减免部分学费、适当降低入学的门槛,使他们可以接触到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为顺利解决就业创造条件。针对具有劳动能力的中年农民,他们大多思维已经定型,且学习能力下降,政府应以多种形式的宣传为主要手段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鼓励他们去离家较远但机会较多的外地打工、尝试风险不大但收益可观的中小型创业,以增加家庭收入。

4.加强农民再就业与创业信息渠道的建设

针对农民获取信息能力差的特点,政府应着力建设一些农民易于接受的信息渠道。政府可以采用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媒介,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同时鼓励各地建立老乡会,老乡会在传递就业和创业信息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政府应积极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帮助更多农民获得急需的就业出路的信息。

5.加大农民就业与创业的保障力度

失地农民,政府应建立与城镇居民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农民的养老保障基金可以由政府财政、集体和个人按比例承担,按照失地农民年龄的不同,划定不同的养老标准,对于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民可以补交养老保险。同时,养老保障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种养老保障的适用范围灵活制定养老保障模式,使农民的切身利益最大化。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