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王永德 胡晓群 熊娅:考察台湾农业发展的收获与思考

2012-12-12 16:15:49  来源:管理员  作者:王永德 胡晓群 熊娅

20127月中下旬,重庆市农业科技考察团一行9人赴台湾,先后对台湾省农业行业组织、休闲农场、高科技农业公司、科技园区、科研院所、大型农产品基地等组织和机构开展实地考察,对台湾现代农业的各重要环节进行了深入了解,并与有关方面具体探讨了开展渝台合作交流的可行性与结合点。考察团全体成员一致感到此行收获很大,感触很深,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象:

——超前的产业理念。台湾农业的显著成就,得益于不同时期倡导的农业超前发展理念。台湾农业在1950年代土地改革推动下获得飞速发展,此后每10年即根据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理念进行调整与创新。进入1990年代后,台湾当局根据全球农产品自由贸易及重视自然生态保育的世界趋势,提出“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三生农业”发展理念;1996年,进一步将“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强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村建设,增进农民福祉”和“维护环境资源,促进生态和谐”等作为长期的农业施政目标,并确立以科技、经济、环境与全球化的长期农业发展方向,形成“精致农业”发展理念,希冀利用有限资源走出一条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现代农业之路。

1998年,其“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将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农民福祉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发展效率与安定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富裕与自然的富丽农(渔)村、追求有信心与尊严的农(渔)民福祉”等,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塑造地方产业文化特色,健全农(渔)民社会安全体系。

考察团所到的彰化田尾世外桃源休闲农场和台一休闲农场,都很好的体现了这种超前发展理念。其中,彰化田尾公路花园展示出“一草一天堂、一花一世界”的发展理念;台一休闲农场创新性的将晚清洋务运动思想植入休闲农业发展中,践行“生态为体、产业为用”的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业者均把农场拓展为集种植、教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庄园,各休闲农场还将文化的柔性特质植入到农场经营。其中,台一农场倡导“用一粒种子观察生命奥秘,用鲜花装扮多彩人生”,温情款款。在不断创新的产业理念带动下,台湾农业逐步由第一产业拓展为一产与三产相融合的产业,获得社会广泛认知与认同。

——精细的产业运作。台湾全岛平地偏少、山地居多。为此,台湾农业选择了走“开发品味高雅、质量上乘”、“资源深度利用”的精致产业深耕道路。台湾兰花科技园不仅通过组培技术大力发展兰花盆景、切花,年创汇超过60亿台币;还依托丰富的兰花资源,深度开发兰花制品,包括香皂、香精等保健品、化妆品,并注册品牌定位于高端客户市场。园区还将兰花组培工艺过程流线型设计,其间配以兰花科普、兰花布景,参访线路上恰到好处地布置兰花制品卖场,含蓄而又实际。彰化田尾的公路花园则为消费者提供涵盖家庭园艺规划、切花销售、盆景制作、绿化美化的一条龙园艺服务,还建立园艺拍卖市场,更通过餐饮旅游带动园区鲜花制品如桂花酒、干花等的销售。台一休闲农场为凸显农业耕作模式的美学特征,在草莓种植上走阶梯化、景观化的路子,如NFT水耕栽培方式、秋冬季有机栽培方式、根系造雾等不同栽培方式,让参观者不仅体验到发达的现代农业耕作技术,更在工业和信息文明背景下重拾农耕文化的价值回归。

台一休闲农场的产业深耕之路,还体现在多个层面,“利用最天然素材达到最舒心效果”,充分发掘植物的环境美学创造功能并加以利用,构建水上花园餐厅;将农业生产融入现实生活,使花材变食材;通过农场发展构建幸福经济,追求客源多元化等等。考察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台湾农业通过精细化的产业深耕道路,有效规避了海岛型农业资源约束的现实瓶颈,走出一条东亚农业精耕细作的典型发展道路。

——敏感的市场拓展。台湾农产品市场主要包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设在农会、合作社的产销组织)等多种形式。其中,批发市场是最主要形式,大部分花卉、蔬果、肉品等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市场来交易。考察团访问的田尾花卉基地不仅是全台湾最大的切花产地,也是全台湾最大的鲜花批发市场。

台湾农业的高度市场化,驱使农产品经营者主动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灵敏的营销策略。田尾花卉产地,业主根据节日变化、消费者心理特点等拟定营销主题,如在母亲节实施康乃馨销售计划,在学生毕业季实施向日葵销售计划等;根据当前消费者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采取中式、欧式和日式等不同语境下的园艺搭配,尽量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通过小众化市场需求的满足实现利润最大化。

针对农产品蛛网价格波动的现实困境,台湾农业从业者在1990年代末期成立台湾农产品整合行销协会,进一步创新市场推广模式。协会意识到,农产品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其价格弹性相对偏小,产品集中上市却不耐储存,农产品价格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供需两端发生更大幅度变化,极易导致农产品买难或卖难。因此,协会成立后,不仅接受主管机构的农产品行销案,赴大陆、日本等地开展农产品展销、展示,更注册“宝岛珍品”的农产品品牌,整合收购达到特定标准农产品,定向销售给高端客户群。当前,他们正瞄准大陆市场,并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签订合作协议,力求通过整合行销最大限度消弭农产品供需的周期性波动。

——发达的农业科技。台湾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研究和实际应用,并结合市场需求凝练技术需求,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源动力。目前,岛内拥有台湾大学农学院、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亚蔬中心”、农友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致力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主体。经过多年发展,台湾在品种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处在国际领先水平。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台湾从世界范围内广泛收集作物品种和种源资源,蜚声全球的台湾“亚蔬中心”集聚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精英,库藏植物种子达4.1万种,库存蔬菜种源多达5.6万个,被称为全球最大的植物种子银行。在生物技术方面,以基因工程为基础培育出抗虫白菜、甘蔗、花椰菜、木瓜,以组培方式培育出果树、花卉的种苗。在加工技术方面,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领衔的加工技术研发曾引领了早期台湾经济的起飞,并成为全球最为完整的菌种和微生物资源保存库和生物资源寄存库之一,更担纲全台湾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测报告为美国FDA以及日本等国家采认,成为全球权威食品检验机构之一。

台湾的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考察团参访的农友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自1968年创设以来,采用自交等常规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数百个,其行销中心遍布全球;台湾兰花科技园通过组培技术培育不同花色、形态的蝴蝶兰畅销日本、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台一休闲农场结合台湾气候特点,并根据景观价值化的要求,大规模筛选15摄氏度叶子变红的枫树树种;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在早年专攻罐头研发时对产生的大量生物菌源加以保存,如今成为全球著名的生物菌源保存和研究机构。

创新主体积极追求本地种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农友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将简单的牵牛花品种,培育成紫色、粉色、白色、红色、深蓝紫、彩桃等不同色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创新主体还追求产学研的完美结合,农友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不仅面向市场需求提供高质量新品种,还对农户进行生产辅导,建立现代化种子储存库,完善销售管理达到成本控制,将提高农户利益和繁荣农村有机融合。

台湾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呈现出明确的分工。其中,水稻等攸关全岛民众饭碗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则由农业主管机构负责实施,并配备系统的农业科技试验体系;其他市场竞争程度高的农业科技研发,包括园艺作物等的技术研发、试验和推广,则交由市场解决,由各类市场主体自主立项和研发。比如,农友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不参与水稻、糖业等大宗农作物的品种研发,完全依靠对市场需求的判断选择研发方向;台一休闲农场根据休闲农业的景观价值需求,投入大量资金用于15度枫的筛选。台湾农业科技创新的明确分工,极大地激活了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有力提升了农业技术创新的绩效。

——鲜明的区域特色。北回归线穿过台湾本岛,因此台湾南北气候差异明显,这为台湾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奠定了较好基础。台湾农业形成了相对集中、优势明显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南部的屏东、台南以热带果树为主,盛产木瓜等特色农产品;中部云林、彰化等县市侧重蔬菜种植,形成全台最大的有机蔬菜生产、交易集散地;阿里山的茶叶、峨嵋乡的东方美人茶、信义乡的青梅、二林的薏仁、葡萄等,每个县、乡都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

这种特色鲜明的区域现代农业,并非先天而生,而是与近40年来台湾主管机构的努力密不可分。从1970年代开始,台湾积极推出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以县、乡为单位,按照不同区域条件,积极鼓励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一业一旅游”。主管机构还免费为特定重点地区编制发展规划,规划一旦出台,则具有权威法律效力,不能因人擅自更改和废弃。田尾公路花园发展协会介绍,台湾经济主管部门调集岛内外的科研力量,为当地量身编制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域内所有建设都必须服从规划的顶层设计,并围绕规划展开相关建设。

——规范的组织体系。台湾农业组织体系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十分规范。政府设立“农委会”负责拟定农业发展规划和方案、制定并完善农业产业政策、发展公益性农业科技等。

农民自治组织“农会”担当农业发展的主角。农会由省农会、县(市)农会、镇(市)农会三级构成,全岛有省级农会1个,县市农会21个,乡镇农会268个,分别接受同级农业主管部门指导,上级农会负有辅导下级农会之责。农会会员分为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又分为正会员和赞助会员;正式会员每户只有一个人参加,并要满足至少拥有或经营1亩地以上,是自耕农、佃农或雇农,户口在本地,一次性交纳一定会费五个条件,其他人员可参加赞助会员,赞助会员除可当选监事外,无其他被选举权;依法登记的农业合作组织、公司、工厂可加入当地农会为团体赞助会员。农会为农民提供多种服务:一是经济服务,主要包括配合政府代管、代购、代销物资,建设农业仓库等公共设施,组建共同营销网络,建设有形无形市场,开办食品厂、饲料厂、农药厂、医疗机构和休闲农场等。二是金融服务,为各经济主体提供存放款业务以及农业政策性贷款,配合政府提供无息资金及低利率资金的农贷。三是保险服务,开展农业保险、农民健康保险、员工互助保证等保险业务。四是开展对外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休闲旅游业务。农会周到细致的服务,赢得了台湾农民的好口碑,对推动台湾海岛型农业资源约束下小农制向大农制的转变发挥了巨大作用。

各种以“产缘”、“地缘”为纽带的农业行业协会,以更专业的职能为农户提供服务,与农会职能相互补充。台湾当局还针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特别管理,如规定凡自然人农户销售其本身所产、所捕获或者所饲养之产品,一律免征印花税;印制农民专用收据,收据上注明出票人的衍生信息,包括国民身份证号、住址以及金额等,供农民出售自制产品时使用,方便索票人进行入账和追溯等等。

考察台湾农业让我们深切认识到:经营农业不仅有利可图,而且大有可为。重庆农业资源比台湾富集,只要我们勇于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障碍,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完全能够走出一条效益特色型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在此,对发展我市效益农业提出几点思考:

(一)构建适应效益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发展效益农业,必须解决土地规模化问题。台湾农业的微观基础是土地私有制条件下形成的家庭农场,它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和农会、协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外在矛盾内部化,形成激励相容的良性互动机制,更规避了农业产业化的公司制模式中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我们需要探索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妥善处理家庭经营和集体规模经营之间的突出矛盾,消弭资本和劳动间的对抗性矛盾。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集中,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

当前,可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的双重委托代理模式作为有效的过渡模式。具体做法是:在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将农户土地按照自愿、自由、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的原则归并到村集体,组建新型产业组织,形成农民对村集体的一级委托代理。

在新型产业组织内部,建立理事会、监事会以及会员大会等新型治理结构。同时规定,以户为单位将农户土地承包权拆分入股,比如以1分地为1股,同时每股配备一定资金作为生产启动资金,由参加农户按股缴纳;股权可继承,经理事会同意可转让、抵押,但在入股协议期内不得退股。

为帮助产业组织发展壮大,使土地经营产生更大效益,可建立土地经营的职业经理人制度,由理事会统一聘请农村能人、带头人或者农业技术员为生产经理,形成村集体对经理人的二级委托代理关系。

生产经理人在协议期内,不得随意变更土地使用方向,并通过生产经营合同明确产量指标、生产费用、盈亏奖赔、工资报酬等具体事项,生产经理按合同要求组织农业生产,按市场化运作购买劳务、农资、农机等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对生产经理人的职业超产目标进行奖励,对因农业风险导致的农业减产规定相关的救济条款。

(二)培育规范有效的行业组织

台湾农业充分发挥农会组织和行业协会作用,变政府管理为行业服务,为农户提供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农资供应、金融扶持、产品销售等各种周全服务。我市发展效益农业,需在农业合作组织方面探索成功经验。

建议我市集中精力培育和孵化柑橘产业协会,建立一个涵盖全市柑橘主产区,实行市、区(县)和乡镇三级架构的柑橘产业协会。落实协会的法人财产权,并从组织、网络、资金、服务、职能等各方面提供扶持,逐步把橘农引导到协会中来,变政府管理为真正的柑橘行业服务。在柑橘产业协会模式初步成熟后,可将这种模式向蔬菜、茶叶等其他产业覆盖。

(三)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与扩散机制

台湾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科技引领。我市发展效益农业,核心是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提升产品综合效益。

1.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分类改革。逐年增加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在攸关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供应等若干重大领域,坚持农业科技的公益性特点,坚持政府投入的长期方针不动摇,积极支持公益类科技创新机构的基础性科技活动。市场竞争程度高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则完全交给市场。

2.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发挥新型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创新,让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农业科技辅导和扩散,大幅提升农民的综合科技素养。注重培育科技龙头企业,支持农业规模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创建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3.建立科技创新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反应机制。结合休闲旅游发展态势和个体消费多元化的趋势和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的高附加值农产品,进一步丰富多元化产品开发,通过小众化的市场需求拓展来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提升全市效益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四)变革政府支农力度和方式

台湾主管机构除了对农业进行反哺和保护之外,非常注重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注重发挥公共支农资金的政策绩效。这对我们变革农业的支持力度和方式大有裨益。

1.支持农业产中环节与支持产业链有机结合。现代农业需要形成基于价值增值的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当前财政支农政策重点投放于农业产中环节,对新型投入品供应、农产品物流、农业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加工贮藏等产前、产后的产业链重点环节,明显偏弱。政府支持政策要由产中环节向上下游领域拓展,推动农业由单一环节的微利甚至亏损变为具有完整产业链并获取行业平均回报率的现代产业转变。

2.支持农户与支持新型产业组织有机结合。我市不少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由于缺乏经费支持,管理运行困难,成员知识更新缓慢,管理经验欠缺,难以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载体。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加大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开展规模经营,发展农业关联产业,提高成员综合素质。

3.支农规模扩大要与政策绩效持续发挥有机结合。台湾当局在解决农户灾后的生活困难后,规定农户的生产救助资金必须为有偿资金,利率比市场低1-1.5个百分点,产生了很好的激励调动作用。我们的情况是,一些农户将国家财政支农补助当作当然收入来源,感恩有余,激励不足,导致支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与政策效应不断衰减并存。为此,要以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支农绩效为目标,变革现行财政支农方式。要将支农资金投放到最迫切、最需要的环节,切实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农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建立农业市场信息预警机制,为农户提供准确的市场预警、生产预警和灾害预警。改革以土地承包权为标准的支农资金投放方式,建立支农资金使用人和受益人有机对应关系,确保支农资金绩效的最大发挥。

(五)强化现代农业的产业融合

台湾农业和其他各次产业之间已经高度融合,保证了农业收益达到社会平均收益水平。目前,我市产业互动仍处于低层面发展,一次产业内部链条偏短,没能形成一次产业内部之间的纵向融合;农业主体产业和涉农的关联产业之间,相互割裂,未能形成农业产业和关联产业之间的横向融合。在农家乐带动下,近年来全市的产业融合有所改观,但还支离破碎,未形成规模化趋势。尤其是,涉农的三次产业运营十分缺乏文化内涵,产业提升效果不明显。

1.要围绕农业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全过程,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与渗透,通过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推动农业产业的纵向融合。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与外部产业的技术、功能、产品、市场相互融合,大力推动农业本体产业和涉农关联产业的横向融合。

2.在每个县(区)树立1-3个典型案例,立足特色产业,加大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生态景观资源、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将产业发展与观光旅游结合,丰富文化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二产业的发展内容,真正做到产业互动。如蔬菜、柑橘、枇杷等产业发展可先期用此模式开展探索,改变单一“吃、玩”的现有“农家乐”模式,通过产业间互补作用,切实提高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质量。

3.农业主管部门要将休闲农业纳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范畴,统一规划,在安排项目建设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

4.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镇村改造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等要向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倾斜。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列入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充分协调旅游、财政、工商、税务、环保、城管等相关部门,积极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大力加强渝台农业交流

创新交流方式,构建交流平台,加强渝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引入台湾农业人才和农业技术。

1.加强渝台农业交流平台建设应尽快将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设立提上议事日程,完善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各项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早日把创业园建设成为推动渝台农业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在园区引进台湾现代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

2.加强渝台农业人才的交流通过重庆农业创业园建设,吸引台湾农场主前来园内投资,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以及手把手的传、帮、带,帮助我市农民转变观念、掌握技术、强化管理,真正塑造一批懂管理、善经营并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重庆新型农民。

农业袋袋是,围和内容有时部化,形成一种激励相容的良性互动机制,较3.加强渝台农业科技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人才培养、项目研发等多种形式,吸引台湾农业科技人员来渝访问和交流,在涉台部门支持下派遣农业科技人员赴台学习,提升全市农业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和研判水平。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