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杜 文:统筹城乡改革背景下的农村住房保障制度现状与思考

2012-10-15 17:11:35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杜文

作者系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党组成员、市住房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与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的住房保障制度尚属空白,城乡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决定了农村住房保障制度长期被忽视。现有的宅基地保障制度是社会普遍认为农村不需要住房保障的主要理由,但毕竟宅基地仅解决了住房用地问题,而未解决住房问题本身。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深入,在全方位对比城乡差别的基础上,如何在农村建立适宜的住房保障制度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

现行以农村宅基地为保障的制度

在我国土地公有制的背景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决定了其有资格分得一块宅基地用于修建自住房屋。这一政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间接起到了住房保障的作用,间接保障了农民的居住权。然而,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原有的宅基地保障制度凸显了种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宅基地保障制度本身带有普惠性质,并不能体现出对住房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二是农房建房资金需由村民自筹,建房投入无法保证房屋质量安全以及部分基础配套设施;三是目前民政“安身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零星的保障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现状。

建立农村住房保障制度的可行性

随着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地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及地方实践的基础上,直面纷繁复杂的现实,充实保障手段,创新保障方式,扩大保障范围,使城市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并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如何借鉴城市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农村实际,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住房保障制度是成都市建立城乡统筹住房保障体系的迫切要求。

随着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工作的不断推进,相当部分的农村危房户、缺房户以及无房户可通过选择进入集中居住区居住,彻底改变原来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入住物业管理成熟、生活设施齐全的小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村待保障的对象,降低住房保障的专项投入,为建立农村住房保障制度提供了现实条件。

同时成都市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农村房屋确权颁证实践,建立了归属清晰、保障有力的农村房屋产权体系,为制定农村住房保障政策,确定保障的对象、保障的范围、保障的标准等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数据,为成都市探索建立农村住房保障制度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建立农村住房保障制度的有益探索

20113月,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这标志着成都市的住房保障在全国率先由城镇延伸至农村,弥补了住房保障在农村的空白,将实现住房保障全域成都满覆盖,开始了构建农村住房保障体系的有益探索。

三大基本原则确立了建立农村住房保障的基调。即全域覆盖原则、基本保障原则和统一管理原则,确保了成都市农村住房保障是符合现实情况、适应农村需要、能够切实解决农村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公共服务。

保障准入条件设计确保实现农村住房保障“应保尽保”。在确定农村住房保障准入条件时,兼顾城乡公平与各区(市)县发展水平差异,规定家庭年收入和家庭财产符合当地规定的廉租住房保障标准,家庭人口在两人(含两人)以上或年满35周岁的低收入单身居民,人均自有产权住房(含城镇和农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可在居住地申请住房保障。

保障方式选择综合考虑农村实际。在设计保障方式时,成都市充分考虑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农村人均住房的实际情况,将廉租住房保障方式作为农村住房保障的主要方式。同时,为保证申请保障的住房困难家庭能够切实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住房保障,还设计了人性化的条款,即申请实物配租的保障对象在轮候期间可领取租赁补贴,确保其能够在市场上租赁住房及时解决住房问题。

严格审批与监管,确保住房保障公平公正。为保证农村住房保障工作开展的高效有序、公正透明,按照统一管理的原则,不仅规定了保障资格受理审核的具体程序,同时将已保障对象和待保障对象纳入统一的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实时反映保障对象的住房和收入变化情况,加强对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住房保障的公平公正。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