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赵乐际:在科学发展中全面建设西部强省

2012-09-28 15:49:13  来源:《求是》  作者:赵乐际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总结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到:党的十六大以来,陕西同全国一样,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为了赢得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近5年年均增长14.9%,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9.9%,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0%11.2%。陕西已经跨入西部强省行列,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在科学发展中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其主要内涵是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这“三强一富一美”的主要标志是,到2016年实现全省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占生产总值6%以上,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力争比2011年翻一番,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超过45%,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这五个方面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体现发展、富民、强省三者的有机统一,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全面建设西部强省,既是陕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的时代使命和政治责任。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发展是前提、富民是目的、强省是使命。只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富民强省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只有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创造力才能充分释放,全面建设西部强省才会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强省之路才能越走越好。只有全面建成西部强省,取得的发展成果才能巩固和扩大,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在更高的层次上使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当今陕西,可以清醒地认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粗放问题依然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数量仍然较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但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区域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但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但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社会活力有效激发,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带来诸多矛盾;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但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仍然较多。这些重要特征,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陕西的具体表现,也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各国经济治理机制加速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新的突破,为我们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良好环境。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鼓励产业梯度转移,为我们发挥比较优势、释放发展潜能创造了难得机遇。全省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干部群众谋发展、促和谐、奔小康成为主流氛围,干事业、兴产业、创家业成为自觉行动,自我加压、不断赶超、争创一流成为共同意愿,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倍加珍惜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坚持开拓创新、接续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完善符合省情的科学发展之路,在“六个推动”上下功夫,谱写全面建设西部强省新篇章。

/Page/

推动经济建设跃上新台阶。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突出基础先行、强化支撑,加快水利、交通等重点项目建设,健全城乡公用设施,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要素集聚,强化产业互动联动,突出发展实体经济,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群和产业带,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推进金融服务业与科技资源的融合,依托特色产业推动科技创新,面向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深入实施关中创新、陕北持续、陕南循环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衔接互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做大经济规模。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产业、技术和人才,促进我省优质资源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对接融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推动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我们要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省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各级党政工作的基本着力点,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物权保护,引导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力度,推进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让更多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力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两年内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加大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坚持强化多边受益、共生共济、合作共赢的社会机制,既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又求同存异、化异趋同,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全面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引导经济相对集中布局,保持和稳定农业生产空间,合理控制工矿建设空间,提高国土利用效率。实行最严格的节地节水制度,加快全国低碳试点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排污权交易,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全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广场等设施,强化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启动细颗粒物(PM2.5)监测,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完善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加快治理面源污染,打造绿色生活空间。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并重,以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秦岭生态保护,推进渭河、汉丹江综合整治,培育绿色生态环境。

/Page/

推动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文化强省“八大工程”为抓手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增强机遇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开展工作。发挥主流媒体导向作用,使用好管理好新兴媒体。大力弘扬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精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覆盖面,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引导力度,打造“文学陕军”、“西部影视”、“秦腔戏曲”等特色品牌。积极发展新闻出版、文娱演出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影视制作、创意动漫、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文化领军企业,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政治建设实现新进步。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挥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全省政通人和、团结民主、拼搏进取的生动局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及港澳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法依章开展工作,使各个方面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和衷共济。推进法治陕西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决维护司法公正。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六五”普法宣传,引导干部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群众依法按程序维护权益。

推动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我们要坚持从严治党,始终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突出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西部人才高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内制度体系。健全领导班子综合研判机制,坚持和完善年度目标责任、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三位一体”考核制度。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党员干部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