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刘伟平:走出旱作农业的新路

2012-09-28 15:43:15  来源:《求是》  作者:刘伟平

甘肃是传统的农业省份,也是全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多年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我们着力夯实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以坡改梯为重点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旱作农业发展新路,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梯田建设对旱作农业发展具有多重效应

甘肃常年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67个属于旱作农业区,坡耕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从根本上改变旱作农业区粮食产出低的局面,较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的比较效益,是全省上下必须着力破解的重大难题。2008年,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实现全省粮食较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组织实施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以年均100万亩以上的速度建设高产稳产梯田,使全省梯田累计达到3000多万亩。实践证明,以坡改梯为突破口,强化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既是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现实选择,也是夯实旱作农业发展基础的必由之路。

梯田建设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全省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近年来,尽管我们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性难题,但农业生产的基础并不稳固,人均粮食占有量和亩均粮食产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人增、地减、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甘肃要增加粮食生产,就必须从省情出发致力于提高单产水平,把梯田建设作为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高标准梯田建设,着力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和地力,全省粮食总产首次实现“七连增”。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958.3万吨,综合单产达456斤,总产和单产双双刷新历史记录。

梯田建设有利于改善旱作农业区的生产条件。虽然甘肃旱作农业区人均耕地面积达3.8亩,但由于大多是山旱地和坡耕地,相当一部分是“撞田”,往往是“种了一坡,收了一车”,遇上严重干旱甚至颗粒无收。通过大规模的梯田建设,我们把过去的“三跑田”建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不仅起到了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留住土里肥的作用,而且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的产出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梯田与坡耕地相比,每亩年拦蓄降水4070立方米,减少土壤流失410吨。按现有梯田面积计算,相当于在旱作农业区修建了16个特大型水库,坡耕地改成梯田后平均每亩增产小麦5070公斤,每年可增产粮食150多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6%左右。

梯田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很长一个时期,甘肃农业基本上是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是以种粮为主,比较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大规模梯田建设的开展,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契机。近年来,旱作农业区依托梯田这一平台,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经济林果”、“梯田+中药材”、“梯田+草畜”等多种产业模式,推动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找到了一条传统旱作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途径。目前,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48万亩、马铃薯种植1000多万亩、中药材250万亩、苹果430万亩、蔬菜650万亩,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梯田建设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全省旱作农业区一直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近年来,伴随大规模的梯田建设,全膜双垄沟播等一批旱作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高产多收转变,迈上了旱作农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特别是,梯田建设与现代农业技术相契合,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腾出了空间,而且把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更多地进入二、三产业,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推进梯田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经验

梯田建设既是国土整治、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重大项目,又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们在注重发挥梯田建设对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综合效应的同时,探索形成了推动梯田建设的许多有益做法。

修订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确保梯田建设顺利推进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建设,加强协调配合,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的要求,省里制定下发了梯田建设规划和验收办法,督促梯田建设重点县把全县的年度实施计划、部门规划落实到山头地块,做到统筹规划、连片治理。同时,省里要求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州进一步加强对县级规划修订完善工作的指导,做到总体规划与年度计划相配套,县级规划与部门专项规划相衔接,努力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强化资金筹措。资金投入是梯田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采取“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办法,以梯田建设为平台,整合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涉农资金,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省直有关部门按照梯田建设规划和年度任务,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共同推进项目实施;梯田建设县以方案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有关部门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规范使用。与此同时,我们初步建立了以群众投劳为主、财政补助为辅、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不断拓宽资金来源。

/Page/

加强考核和指导。梯田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我们把梯田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注重形成强大合力。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梯田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跟踪督促、及时整改,对弄虚作假、质量不达标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纠正。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群众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开展梯田建设。同时,严格执行县上自验、市州复验、省里抽查制度,确保梯田建设实现预期目标。

充分尊重民意。梯田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我们始终坚持农民自愿、注重实效、民主决策的原则,不断完善和创新“一事一议”制度,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技术服务等措施,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投资,做到顺应民意定规划,依靠民力搞建设,发挥民智抓监管。在项目设计阶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在项目实施阶段,坚持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理制和项目公告制,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建设和监管;在项目验收阶段,以《梯田建设验收办法》为依据,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切实做到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

推广成功经验。在梯田建设中,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总结出的“集中领导、集中机具、集中时间、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标准”,坚持群众修建和专业队施工相结合等办法,我们采取现场观摩、评比表彰等形式,及时进行宣传推广。此外,我们还着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和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努力破解梯田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使这一系统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三、努力把梯田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十二五”规划着眼于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出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这为我们加快梯田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认真总结梯田建设经验,探索形成高效运转机制,力争在2012年完成500万亩梯田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再用35年时间兴修500万亩梯田,努力把全省梯田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坚持梯田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旱作农业区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统筹安排,努力把坡耕地建成高产稳产高效农田。要大力推进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农民采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地力。要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加快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促进耕地用养平衡,做到梯田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套,建设一批高标准旱作农业示范区。

坚持梯田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要着眼于搞好区域水土保持,大力整合项目资源,坚持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同步推进,促进梯田建设与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要加强庆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坡改梯、黄土高原淤地坝等工程建设力度,积极推广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脚穿靴子”等治理模式,大幅度提高植被覆盖率,努力使流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要加强农业抗旱能力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小型拦蓄集雨节灌工程和小型水利设施,进一步夯实旱作农业发展的基础。

坚持梯田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以梯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要立足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快马铃薯、蔬菜、水果、中药材和草食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发展。要注重区域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重点扶持各地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带。要注重良种良法的集成和推广应用,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特色农业渗透,着力培育和打造名优品牌,大力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按照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因地制宜确定当地主导产业,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

坚持梯田建设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机结合。要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转移,以开展大规模梯田建设为契机,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土地流转,通过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让那些有意愿、有技术、有能力的农业专业户与专业组织适度扩大规模经营,实现梯田的规模建设和经营。要扶持基层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网络平台建设,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入有序、透明、快捷的轨道。可以预见,只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就能够在有效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的同时,为使农民富裕起来创造有利条件。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