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谭家玲:统筹城乡环境保护 着力打造生态强区

2012-09-28 11:33:09  来源:本网  作者:谭家玲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书记

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强区”战略,以创建市级生态区为总揽,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保障民生幸福的重要途径,统筹推进城乡环境保护,努力推动生态转型,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

一、统筹保护城乡环境成效显著

上世纪90年代,我区曾是四川省发展乡镇企业的先进县,“五小企业”一度曾达到1.2万家。但是,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众多中小企业在长期粗放发展中形成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形态,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我区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城区,受地形地貌、产业布局影响,加上居民用煤等原因,城区空气质量污染严重,主要河流水质劣变,城市生活人居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而一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环保基础设施处于空白,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较重,加之化肥、农药的施用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致使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推动全区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开展“三城同建、六城同创”活动,深入实施环保“四大行动”,强力推进污染减排,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大力实施城区空气质量改善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着力解决环保突出问题,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全区环境保护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通过努力,全区“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为全国示范。2010年、2011年全市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连续两年荣获全市一等奖。成功创建为市级生态区、山水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区、卫生城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环境逐步优化、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目标。在2011年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中,我区被评价为全市最好、最宜居的两个区县之一。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标本兼治、整体打造,促进城市形象完美蝶变

建设“城在林中、碧水蓝天、山环水绕、四季常青”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南川,一直是南川人民的不懈追求。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建管并重”,实施“三城同建”,开展“六城同创”,通过提升管理理念,强化规划引领,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健全机制,精益求精管理城市,成功实现“六城”同创目标。一座清洁之城、绿色之城、山水之城、花园之城、宜居之城正在渝南黔北崛起。

第一,以“六城同创”为抓手,全面改善城市软硬环境。过去的南川城区“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城市建设和管理一直是历届党委、政府深感棘手的“老大难”问题。为改变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凝聚力,2010年,我区举全区之力,启动创建“市级生态区、山水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区、卫生城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累计投入75亿元,整体规划设计城乡,精心建设精致品质城市,实施市容整治、旧城改造、环境美化、设施配套等六大工程,全面改造提升21条城市街区和干道12公里,改造道路绿化约2.5万平方米,栽植景林1100余株。改造“城中村”42万平方米。建成花山、永隆山、九鼎山“三大城市公园”,打造半溪河、凤嘴江、龙岩江“三江六岸”城市滨江景观,建成18个城市小广场、小公园、小游园,新增广场面积3万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23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超过36%。新建和改造城市公厕61座,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金山大道、南园路、永隆山、盛丰源步行街上榜重庆“十佳最美”街道,南川成为“一座万山丛中拔地而起的秀美城市”。城区空气负氧离子常年在三级以上,城乡宜居指数分别达到79.2%81.3%,城市面貌、投资环境、人居环境都发生了完美“蝶变”。2011年全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在南川召开,我区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得到与会领导和兄弟区县的高度肯定。

第二,以“减排推清”为重点,综合整治城区空气污染。一是狠抓总量减排。全力推进城区及城郊重污染企业环保搬迁和治理,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强化总量减排倒逼机制,实施新上项目核定总量和交易制度,通过“减存量、控增量”,城区大气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十一五”期间,通过关停东胜电力、嘉南水泥、宏原化工、龙济化肥、兴达玻璃、金山刚玉、淮隆纸业等一批污染企业,共淘汰关闭11140万吨落后水泥生产线、87.2万千瓦燃煤火电机组、5条落后化工生产线、13个玻璃、冶炼、造纸等落后生产线,累计完成二氧化硫减排5058.3吨,化学需氧量减排236.65吨,减排率分别达到9.78%5.6%,超额完成总量减排刚性目标任务,该项工作在全市第十次环保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二是强力实施推清工程,开展城区空气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筹资1.35亿元,关停涉气污染企业20家,治理76家;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用户1.8万户,建成基本无煤区15.41平方公里,实现建城区清洁燃料使用全覆盖,从根本上杜绝了城区居民使用燃煤的现象;集中开展建筑工地、汽车尾气、道路保洁专项行动,严格控制扬尘污染。2011年,我区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创下历史新高。

第三,全力实施亲水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碧水行动。一是大力实施亲水工程。投资5.1亿元,完成6.8公里半溪河城区段、黄淦河亲水景观工程建设,打造半溪河亲水景观平台;实施凤嘴江、龙岩河、半溪河“三江六岸”生态走廊建设,完成6.8公里河道整治和景观改造。二是开展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以打造半溪河亲水工程为契机,投资约800万元,对半溪河上下游河段排污管网进行整治,新建和改造污水箱涵4公里,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三是全力整治流域水环境,完成先锋煤焦化厂、先锋磷肥厂、北固磷铵厂、威力啤酒等一批涉水污染企业废水治理国债项目。

第四,积极开展宁静行动,大力整治城区噪声污染。一是建成城区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同步向社会公布监测数据。二是开展环境噪声专项整治,实施城区汽车禁鸣整治行动,组织联合执法,加强噪声敏感区域噪声排放控制,建成城区噪声达标区12平方公里,创建市级“安静居住小区”2个,区级“安静居住小区”1个。

(二)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推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全力推进城市人居环境提升的同时,我区还同步推进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以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为主线,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一,全面完成乡镇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两污处理”系统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统筹、部门支持、企业参与、村民自治”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模式,融资3.2亿元,全面完成31个乡镇垃圾收运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并组建专业化公司进行运营管理,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难”问题。“两污处理”系统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第二,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争取中央财政农村环保专项资金2108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200余万元,整合区级部门涉农资金3500余万元,完成大观、兴隆等5个乡镇19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建设。作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现场会3个现场观摩示范点之一,我区探索实行的“政府统筹、部门支持、企业参与、村民自治”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模式、农村人畜废水分类处置模式、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城乡联动、统筹治污”模式、城乡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置”四级联动长效机制,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环保部和各省、市(自治区)环保系统参会领导的高度肯定,成为全市及全国示范。

第三,扎实开展“美丽新乡镇、美丽新乡村”创建活动。投入6亿元“三农”发展资金和5000万元乡镇发展资金,统筹实施“双美丽”工程,新改建高速公路、旅游公路沿线农村危旧房、巴渝民居13673户,建成农民新村23个,马堡山、金龙村等康居示范点初具形象;开展“10村示范、100村整治”活动,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环境优美、干净整洁、风貌独特的10个乡镇和10个村庄被评为“美丽新乡镇、美丽新乡村”。其中三泉镇入选“重庆十大魅力小城镇”。

第四,深入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全区31个乡镇、38个饮用水源地界碑、围栏(网)设置,确保4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无工业排污口、肥水养殖及畜禽养殖污染,保障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

第五,着力推进农村改厕和沼气池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形成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建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71034户,全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9.96%,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鼓励农村使用清洁能源,五年新建农村沼气池2.3万口,总数达到4.2万口,进一步净化了农村生活环境。

(三)突出生态、强化转型,努力抓好环保产业发展

在积极抓好城乡环境整治的同时,我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秉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环保理念,以全面推进转型发展试点为契机,扎实推进全区环境保护工作,着力推动全区经济转型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环保型工业。科学规划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园区产业合理布局、健康发展,聘请环保专家作为顾问团为园区发展把脉导向,着力建设生态型、环保型园区。以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一园三组团”为载体,大力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电子信息、铝镁工业、轻工制造等主导产业,加快淘汰小水泥、小玻璃、小化工等落后产能,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并向园区集中。目前已引进落地工业园区项目88家,建成后年产值约52亿元。五年来,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持续下降,工业节能对全区节能贡献率超过90%,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刚性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第二,优化布局有机农业。280平方公里市级农业示范区大观生态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有机、生态、观光、休闲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实施生态农业及配套项目20个,建成5个万亩产业示范片、40个千亩产业示范园,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区级龙头企业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1个,成功创建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典范区”,农业“三品”认证达到182个,居全市第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认证农产品达96个;市级名牌农产品4个。农业综合开发连续多年获得全市一等奖,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04万亩,保护性耕作农田17.5万亩,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南川跻身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三,大力发展绿色林业。五年来,我区坚持以森林工程建设为抓手,建成花山、永隆山和九鼎山等城市森林公园,新建城市绿地224.96万平方米,建成城周森林屏障15500亩;以“一高四干”通道绿化为重点,完成公路绿化2459公里;实施“天保工程”,完成荒山绿化35万亩、新造林47.2万亩、封山育林103万亩;以水系森林建设为重点,完成“三江六岸”生态走廊绿化2.6万亩。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治理94640公顷。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7410公顷,退化土地治理率77.7%。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共恢复412.9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8.6%,居全市“一圈”之首。

第四,全力开发生态旅游。划定金佛山生态功能保护区,组建科研监测中心、动物救护站,设置生态监测样地、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全面加强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编制了《金佛山生物资源名录》、《金佛山濒危动植物志》,开展银杉、木菠萝等濒危植物人工繁殖研究,全面加强金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以金佛山旅游开发为龙头,大力实施旅游景区及通道生态绿化、企业环保搬迁、生态恢复工程,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突出神龙峡、山王坪等景区生态特色,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南川成为独具魅力的生态宜居和旅游度假城,生态旅游业收入占全区GDP10%,成为全区重要支柱产业。

(四)规划引领、强化保障,以生态区创建统筹环保工作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创建市级生态区为目标,大力推进实施生态产业、生态支撑、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生态人居、污染治理等各类项目,切实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全面完成阶段性创建工作任务,已成功创建为全市首个市级生态区。

第一,做到科学规划。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生态区建设规划,确定了“2011年建成市级生态区、2012年建成市级环保模范区、2013年建成全国环保模范区、2016年建成全国生态区”的目标和具体步骤,统一编制了全区31个乡镇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引导和控制乡镇生态建设的法定依据,形成系统、配套、适度超前的全区生态建设规划体系。先后印发创建市级生态区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考核评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全面落实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第二,强化组织保障。把生态区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落实,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挥创建工作。全面构建“区—乡镇(街道)—村(居委)”分级责任体系,形成“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上下联动、群众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三是落实资金保障。整合各类资金9.33亿元,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及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带动完成生态区创建投资127.8亿元,有力地保障了6大类、89个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坚定不移地打造“生态强区”,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优势,坚持把生态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来珍惜,加速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绿色崛起,打造绿色经济,促进发展模式向低碳发展、集约发展转变,努力提升全区环境整体水平,力争在2012年创建成为市级环保模范区,争取早日把我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区,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