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郑 平:实施“四大扶贫行动”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2012-09-14 14:44:09  来源:本网  作者:郑平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石柱县委书记

近年来,石柱县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四大扶贫行动”,农民收入逐年提高,贫困面貌有效改变,全县已累计实现23.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一、实施特色产业扶贫行动:做大基地规模、强化科技支撑、破解融资难题、畅通销售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大基地规模。立足资源特色和农民种植传统,按照适应性强、覆盖面广、带动力大的原则精心筛选,确立了黄连、辣椒、兔子、莼菜4大特色产业,由政府负责做好产业规划、宣传发动、技术培训、工作考核,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建成“100万亩特色农业基地”和“1000万只(头)畜牧养殖基地”,特色产业覆盖95%以上农户,基本实现一乡或几乡一业、一村或多村一品、一户有一个或多个增收致富项目。

强化科技支撑。实施“县校合作”,与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市中药研究院等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先后建成辣椒、黄连、长毛兔、莼菜和魔芋5个特色产业专家大院,成立中国黄连研究中心、辣椒研究中心、马铃薯脱毒研究中心和市畜牧科学院武陵分院4个研发中心,建立6个市级良种场,形成“一个产业、一个专家大院、一个研究中心、一个良繁中心、数个科技示范片(场)”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有效提高了科技生产能力和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

破解融资难题。一是用好用活上级支农资金,加大县级财力投入,打捆建立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贴息基金。近三年,全县农业财政贴息7486万元,撬动金融贷款14亿元,发挥了财政贴息“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二是积极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近两年,累计发放贷款6亿元,带动2万多农户增收。三是改变过去财政扶贫款直接拨付的方式,由政府注资引导农民组建村级资金互助社,让扶贫资金滚动使用放大功效。截至目前,全县成立互助社67个、融资规模达1175万元,帮助1万多农户解决生产资金难题。

畅通销售渠道。一是依托龙头企业促销。培育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年加工农产品产值达21.5亿元。二是依托专业合作社促销。成立专业合作社275个,组织带领5.3万农户闯市场,年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三是依托农商对接促销。通过基地与专业市场对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年销售农产品3亿元以上。

二、实施基础设施扶贫行动:推进水泥路、自来水、清洁能源、信息服务、商贸服务、优美环境 “六到农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水泥路到农家”。通过政府投入与群众“一事一议”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设通乡达村连户的致富路,解决农民出行难题。2007年以来,建成农村公路1493公里,人行便道1085公里,乡镇公路通畅率、村公路通达率达100%,村公路通畅率提高到51%

推进“自来水到农家”。将农村水利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按照“竞标投入、先建后补、谁积极支持谁”的原则,加快水利建设。近年来,全县投入资金20.1亿元,新建中型水库1座,整治病险水库29座,改(扩)建乡镇水厂19个,新建人饮工程1072处,解决26.5万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左右。

推进“清洁能源到农家”。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技术,扩大天然气、液化气用户量, 全县使用“四气”农户达到4万户左右。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或扩建110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5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覆盖90%以上农户。

推进“信息服务到农家”。实施统筹城乡信息化工程,实现宽带网络、移动通信行政村全覆盖。2011年,通过“农信通”服务平台发送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92.7万条,服务4.2万农户。

推进“商贸服务到农家”。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或改建农贸市场15个,建成县级日用品配送中心和乡镇日用品连锁超市19个、村级便民放心店203个、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和乡镇农资连锁超市31个、村级农资放心店192个,农村购物、产品销售更加便捷。

推进“优美环境到农家”。近年来,全县建设巴渝新居3093户,改造农村危旧房7278户,建成35个农民新村,2.1万农户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建设农田林网10万亩,绿化庭院3万亩,实施15个乡镇垃圾收运工程和一批污水治理工程,建成森林生态乡镇5个、绿色村庄100个。

三、实施就业创业扶贫行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民营经济、引导自主创业,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投资1.3亿元新建占地152亩的县职教中心,实行职教与普教分离办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和特色专业建设。近年来,中职教育毕业生达5000余人,98%以上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职业技能培训,3.5万参训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

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大黄水”旅游景区、县城核心商圈等发展平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效吸纳农民转移就业。2011年,全县民营经济活动单位数、注册资本金总额、民营经济增加值分别是2006年的1.7倍、9.4倍和3.2倍;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3.8万人,较2006年净增4.2万人,其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约3万人。

引导自主创业。一是依托特色农业资源,推动农户向种植大户或业主转变,由农业生产者向生产经营者转变,全县培育农产品产加销微型企业300余家。二是依托民俗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500多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三是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农村个体工商户5000多户,从业人员7000人左右。

四、实施社会保障扶贫行动:加快教育、卫生、文化、养老、救灾救济等公共服务全覆盖,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教育事业全覆盖。近年来,全县建成校安工程98个、农村寄宿制学校50所,新改建农村幼儿园34所,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达标率超过98%,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全面实行寄宿制贫困生、贫困女童、高中贫困生、中职学生生活补助制度,让每个农民子女能够上好学,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9%

加快卫生事业全覆盖。全面建成“一乡一院、一村一室”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分别达到100%57%;建立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以及覆盖城乡的弱势群体医保优惠补偿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参保率提高到93.3%,有效减少了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加快文化事业全覆盖。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大力实施“直播卫星村村通”和“广播村村响”,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为3500个农村贫困户发放电视机,让每一个农村家庭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加快养老事业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到80%。认真落实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政策,新建或扩建12所乡镇敬老院,惠及1310名“五保”老人,让其老有所养。

加快救灾救济全覆盖。县级财政拿出112万元,为全县56万群众每人购买了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行审批程序、动态管理、公开公示、信访办理、督查考核“五个到位”打造阳光低保,确保每一名符合政策群众享受到低保。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累计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让17.6万因病、因灾困难群众渡过难关。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