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杨庆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2-08-02 12:09:52  来源:本网  作者:杨庆育

杨庆育(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党组书记)

中共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关系重庆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部署。转方式就是要在经济结构上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实现一系列重大转变:需求结构要由投资驱动为主向扩大内需与外需协调驱动转变,产业结构要由制造业和房地产带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带动转变,要素结构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技术进步提升核心竞争力转变,制度安排要从以增长促发展向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转变。

一、着力扩大内需,三驾马车协调驱动经济发展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特点是靠投资驱动增长,这导致一个两难状况:一方面,周而复始不断增加投资造成产能过剩,最终只能用行政手段压缩产能,造成资金、资源浪费,这是当前我国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大问题。另一方面,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国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最终需求不足。要维持经济高增长就只能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结果造成经济增长对政府投资严重依赖,货币超发推动物价上涨。据估算,2011年我市资本形成、最终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44%1%,主要依赖投资推动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要在稳定投资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消费、出口的拉动作用。

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以改革开放和扩大内需为驱动力,就是要求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上,同时兼顾外需协调增长。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增强最终消费能力;着力改善消费环境,让市民放心消费;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引导和推动消费升级。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引导社会投资,积极引进外资,努力扩大民间投资,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引导投资更多投向农村、两翼地区。同时,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出口竞争加剧,要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外需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

二、着力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和实体经济,三次产业协调驱动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是经济实力的最根本体现,虚拟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为载体。本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痛定思痛,各国均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构建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形成以实体经济为主体、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这就为重庆经济战略性调整指明了方向。

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加快提升综合实力。当前重庆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增加值在全国排22位,占比不到3%,新兴产业处于培育阶段,必须把发展工业放到首位,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工业与服务业并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整机+配套方式推进电子信息、汽车、装备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笔电产业集群、中国汽车名城、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通过延伸产业链推进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产业发展,建成综合性化工基地、精品铝材和钢材基地;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推进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协作网络,形成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大支柱的工业发展格局。

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庆城乡差距大,农村、山区面积广和农民人口多的特殊市情,决定了必须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直辖以来,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要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续建配套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乡村道路、电网和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解决安全饮水问题。二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推进农业多元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着力延长产业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支持产销对接。三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发展壮大服务业,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金融商贸物流中心。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迫切需要,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传统和现代服务业并重,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这是顺应全球服务业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要壮大金融业。做大做强银行、证券、保险主体金融,规范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善各类交易所功能,高标准建设中央商务区,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二要统筹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会展、购物、美食之都,打造一批百亿级批发市场群、百亿商圈、百亿市场。积极培育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研发设计、咨询评估等新兴专业服务业。三要提升物流支撑能力。完善铁海联运通道,优化渝新欧班列运行线路,促进重庆东盟或缅甸国际货运班列运行,构建国际空中货运网络,加快建设三基地四港区国家级物流枢纽,发展多式联运和第三方物流。四要打造长江三峡、大足石刻等旅游精品,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三、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掌握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就抢占了市场竞争的先机。中国30多年来以高投资推动经济高增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弱,这是粗放型生产方式的根源。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既是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要害。

同发达地区比,我市创新能力依然不强。自主创新成果不多,高新技术企业少、规模小,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R&DGDP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一要深化科技体制创新。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二要统筹推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技术集成,注重协同创新,推进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面向重点产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三要完善激励和保障创新的政策体系。努力培养造就国内外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队伍。创造公平诚信、创新友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保护创新,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和科普工作。

四、着力改善开放环境,以开放促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开放发展方式,就是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从利用国内资源占领国际市场为主,转向配置全球资源开发全球市场为主转变,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全面对接。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全球经济加快重组、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坚持出口与进口、引进来走出去并重,逐步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通过扩大开放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完善开放平台体系。两江新区要全面落实国家赋予的五大功能定位,加快建成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建好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打造内陆政策最优、功能最全、开放程度最高的开放门户。加快建设国家级开发区、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集群向园区集聚,促进集约发展。

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优化开放政策,创新开放模式,在稳定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择优选资,大力引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先进制造业。把走出去作为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鼓励更多企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统筹平衡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一般贸易,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积极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努力建成内陆国际物流枢纽。顺应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强与沿海地区、港澳台交流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以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对接,促进资源共享。

五、着力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以改革促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经济社会领域的诸多矛盾,根源在于体制改革不到位、不彻底。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着探路、试验、示范的作用,必须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以促进产权多元化、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监管方式,推动企业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兼并重组,引导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做大规模、做强优势。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重点推进公平准入、改善金融服务和减轻企业负担。着力创造发展环境,优化政策环境,改善政务环境,营造舆论环境,完善市场环境,健全法制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家勇于担当、守法经营、回报社会。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发展要素市场,完善反映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打破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切实简政放权,增强区县统筹能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