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秦敏: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

2012-08-02 11:31:19  来源:本网  作者:秦敏

秦敏(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社会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管理地位日益重要。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间、区域间差异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我市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机遇期、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共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深化平安建设,努力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牢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必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社会管理始终。应当看到,现在一些部门、单位和工作人员履行社会管理具体职责过程中存在着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法不依、拖延推诿、滥用职权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全面梳理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问题,对已经出台或将要出台的管理措施,认真检验是不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是不是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能不能得到拥护和支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的教育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法治意识,努力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从而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

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在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关键、政府负责是保证、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党委领导,主要是发挥好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直接服务群众工作。各级党委要把领导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政策措施,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政府负责,主要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努力使政府及职能部门的管理更加协调有序。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社会协同,主要是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要完善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做好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企业要真正承担社会责任,形成兼顾国家、社会、股东、管理者和员工等各方面利益的平衡治理机制;公众参与,主要是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深化政务公开、司法公开,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建立完善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当前,我市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阶段,各种矛盾相互叠加,触点增多、燃点降低,群众利益诉求呈现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利益矛盾日渐突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完善民主决策程序,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要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建立完善群众工作网络、规范干部定期下访群众制度、规范群众工作运行机制、落实群众工作责任,深入开展干部下访接访等活动,实现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要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强化对征地拆迁、医疗纠纷、环境保护、交通事故等领域矛盾调处工作,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健全和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真正做到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出台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利益。

建立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人,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服务的对象。如何把流动人口服务好、管理好,事关我市改革发展全局。同时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等特殊群体,都是需要给予特殊关心帮助的人群。这部分社会成员的服务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之一,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家庭的作用,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施策,在人格上尊重、权益上保障、心理上疏导,促进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城镇,特殊人群顺利融入社会;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城镇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对已在城市工作多年、职业与收入比较稳定、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的人员,逐步解决其落户问题。同时,加快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体系建设,整合人口计生、人力社保、民政、教育、卫生等相关人口业务,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服务体系;必须严格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帮助来渝学习、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同胞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依法妥善处理民族宗教事务;必须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帮教管理,办好专门学校,建立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推进微罪不起诉未成年人帮教管理工作。关爱留守儿童,推行学校寄宿辅导、代理家长监护等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分类处置机制,建设安康医院,加强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违法犯罪艾滋病人的救治管控。建设过渡性安置基地,妥善解决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生活安置问题。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健全完善新型社区矫正模式。

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和工作网络。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近几年,我市牢固树立“固本强基”思想,构建了“一体化大综治”平台,改变了全市综治工作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但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总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改变,必须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夯实基层基础,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切实把社会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末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重点是城乡社区,城乡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支撑点、社会成员的聚集点、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各种矛盾的聚焦点,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越来越成为当务之急。要把社区建设成为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居民依法办理自己事情的城市基本单元,把“社会人”变为“社区人”来管理和服务好,充分发挥社区“兜底”的功能作用;切实满足居民需要,把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力量整合配置到基层社区,将一体化大综治工作平台的职能由社会治安向社会管理全面延伸,建立涵盖养老、医疗、教育、就业、扶贫解困、优待抚恤、环卫、计生等一体的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形成“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积极推进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在已经城镇化的农村乡镇、村和外来人口多的乡镇、村,逐步实行社区化管理;推广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措施落实到城乡社区、基层单位、每家每户。

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随着我市改革发展,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大量增加,但相关的服务管理却没有跟上,迫切需要构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必须加强党组织、综治组织和工、青、妇组织建设。指导和帮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人文关怀,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机制,构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和企业内部和谐稳定;对于社会组织,着力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监管机制。培育发展和优先发展经济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建立社会组织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把各类社会组织纳入党委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深化平安建设。平安,是人的基本需求。当前,我市仍和全国一样处于对敌斗争复杂期、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刑事案件高发期和安全事故多发期,影响群众安全的因素仍大量存在。必须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加大对有组织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的势头;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完善交巡警勤务模式,进一步加强派出所和社区(驻村)警务室建设,实现“交巡警控街区、派出所控社区”的无缝对接;依托社区居委会和村组干部、平安志愿者、单位职工、治安积极分子、退休人员等群防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推进群防群治工作,参与社会管理;推进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强化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综合整治。推进道路交通“生命工程”建设,推进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着力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重庆改革发展的基本条件,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规律,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使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秩序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努力把重庆建成为一座充满活力之城、共享和谐之城。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