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延庆半年旅游收入达1.1亿 记者探访多个特色旅游村

2015-11-12 09:55:07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曹晶瑞
原标题:延庆半年旅游收入达1.1亿

石峡村将农村旧房改建,安装了落地窗,吸引不少城里游客。北京晨报记者 王巍/摄

随着多年来全面推动乡村旅游工作,如今延庆县已成为市民假日近郊游的首选之一。今年9月,延庆又率先开展民俗户星级评定、首推民俗保险服务、搭建融资担保平台、推出乡村酒店等,使得村民们的生意、生活越发红火。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延庆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99.3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1.11亿元。近日,北京晨报记者前往延庆慈母川村、石峡村等多个旅游村,入户走访,见证了延庆乡村旅游的华丽“变身”。

慈母川村 五星民俗户一年接待两万游客

延庆县素有北京“夏都”美誉。一大早儿,北京晨报记者赶往延庆县,慈孝文化底蕴深厚的慈母川村、座落在长城脚下拥有玻璃屋别墅、四合院的石峡村,还有著名的永宁豆腐的产地上磨村。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西北六环外曾经的古旧村庄,竟蜕变成了如此模样——错落有致的房屋,通幽的乡间小路、各具特色的民俗院,还有时刻挂在村民脸上的笑脸。

慈母村位于延庆县东南部,新二十四孝彩绘、古二十四孝浮雕、《论语》等国学经典名句布满村庄;辞母园、慈孝堂、慈孝雕塑等矗立村中。采访当天,正值降雨。淅淅沥沥的小雨为别致的慈母川村增添了几分韵味、几分灵气。由于慈母川历史以来家庭、邻里就比较和谐,因此,村里以“慈孝文化”作为特色,吸引游客。

46岁的慈母川村村民高稳梅是村里五星级民俗户,占地1100平方米,敞亮的小院、两层小楼,洁净的餐厅和标准间,她家的民俗院绝对会让游客竖起大拇指。

高稳梅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自从转型做起民俗旅游,她家的日子就越发的红火,仅去年一年,她家就接待游客两万余人,高峰时段,游客要想吃饭、住宿甚至需要提前预定。“我这儿能同时接待200人用餐,住宿70余人。旅游年收入在30万左右。”说到这里,高稳梅难掩喜色。

高稳梅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以前,村民多以种地为生,后来跟着旅游委学习、培训,搞起了旅游、学会了经商,不仅收入增加了,村民就业也解决了。“最初都是公共卫生间、自家被褥,后来发现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就开始走起了‘五统一’路线,统一培训、统一服装、统一餐桌、统一餐具、统一床上用品,游客也就越来越多。”高稳梅说,他们重新装修房子、实现“五统一”都需要钱,县里给大伙儿提供的保险、贷款给村民带来了很实在的帮助、福利。

石峡村 村院蜕变成峡谷乡村酒店

石峡村处于深山峡谷中,村头刻有“石峡”二字的观赏石好似村子的形象大使,欢迎着往来的游客。北京晨报记者留意到,村中的小径、房屋基本全部是石头组建而成。沿着石头小径漫步,记者看到了一座玻璃小屋,透过落地窗,能看到屋子中的陈设,白色的床、水晶吊灯、颇具高档标间的味道。

据玻璃屋的主人介绍,玻璃屋还没正式迎客,除了白天看到壮丽的峡谷风景外,晚间躺在床上即可观看到漫天繁星。“近两年,延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在城里开了小店的我,看到了家乡的商机,回到石峡村,按照旅游委的指导,把房子重新装修、改建,打造成了高端的乡村酒店。”

资金来源 延庆推乡村旅游融资方案

去年9月,延庆县作为本市首个启动民俗户星级评定试点工作的区县,率先通过了北京市旅游委的评定和验收。截至目前,延庆全县共打造出星级民俗村34个,星级民俗户1024户,间接从业人员万余人。2015年上半年,延庆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9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和20.8%。

延庆县旅游委副主任郑爱娟介绍,除了打造星级民俗村,延庆县还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本市首个民俗户保险险种。今年延庆已为379户民俗户办理了保险业务。

有了保险、也有了参与星级评定、加入乡村旅游的心,但是没钱怎么办?了解到大多数村民的实际情况后,今年,延庆还与融资担保公司、银行合作,制定了《延庆县乡村旅游融资方案》,推出最高金额50万元的贷款,并设立合理的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和担保措施,满足了民俗户升级改造资金需求。目前已为首批20户民俗户申请了364万元的贷款。

北京晨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微知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