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织金县按照“做优县城、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的思路,相继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25.82%上升到2013年的32.55%,年均提高2.24个百分点。
立足山多地少实际,科学编制城乡建设规划。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和县委政府联席会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镇近期建设规划进行专题研究,集中国土、林业、建设等相关部门精兵强将,对全县“三规”进行调整、完善和衔接,编制了《三甲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绮陌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打括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织金三架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甲东南片区、织金东环路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织金花红延伸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最大程度把城建和工业用地规划从现有生态林地、高标准基本农田范围挪开,着力向山靠拢。同时,明确按照“统筹部署、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试点引路、典型示范,统一开发、分期建设,着力引导各类建设用地向适建山地拓展,优化城乡发展布局。
立足保障用地需求,创新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全面开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将桂果、实兴等坝区耕地和山区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加强对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和引导,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科学确定开发时序、强度和各项指标要求,努力提高土地使用综合效益;树立山坝结合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借鉴国内外山地型城镇建设经验,加强土地、税收等政策引导,合理利用山地资源,特别是坝子周边的丘陵、荒山、荒坡、荒滩,合理布局城镇用地和工业用地,大力推进工业和城镇上山,努力实现“城镇建在山坡上、良田留给子孙耕”的目标。2012年以来,通过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镇近期建设规划“三规合一”,织金净增可发开山地6000多亩,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不足的瓶颈制约。
立足现代城镇体系,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八步、以那、珠藏、猫场等中心乡镇(街道)为依托,加快推进山地城镇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乡镇加快发展;加大三甲新城区建设和织金老城区改造力度,全力做大做强做美县城,着力把织金建设成为黔中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提升城市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整个各类建设资金,加快实施官寨、桂果、板桥、中寨等特色小镇建设,使之成为连接城乡、带动周边、发展农村的重要桥梁。同时,在遵循“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原则下,按照“别人在城市中建公园,我们在公园中建城市”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织金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和加大政策调控,使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用地结构、耕地保护、山地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目前,全县形成了以总投资约128亿元的织金城北城市综合体和总投资额为40亿元的三甲城市综合体为典型代表,八步、茶店、金龙、官寨、猫场、以那、板桥、中寨、珠藏、少普、阿弓、白泥等10余个特色山地小城镇为补充的山地城镇建设样本。
立足提升城市品位,着力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和“打造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坚持以城乡规划为龙头,加强城乡建筑规划设计,注重文化保护和历史传承,深度挖掘喀斯特岩溶山水、水西文化、黔西北建筑传统等元素,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打造具有织金特色的黔西北城镇风貌;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路网改造以及地下管网、污水垃圾处理、绿化美好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积极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推进多彩贵州文明行动”,突出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点,推动市容市貌大改观;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探索城管部门与街道社区联合执法新路径,有序推进城市管理重心向社区延伸;强化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立体型、网络化”的城市管理格局,推动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突击整治向依法长效治理转变。
立足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生态家园建设、特色小城镇建设、精准扶贫、河道治理、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等工作,对全县城乡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风貌;以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快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配套建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化、卫生和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全力建设美丽、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