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浙江临浦:“五水共治”统筹推进“五驾马车”并驾齐驱

2014-07-14 10:13:42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五水共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盘大棋局。要治出成效,需要有“一盘棋”的思路,相关工作统筹推进。更需要各部门戮力同心,抱团作战。临浦镇以“五水共治”为总抓手,统筹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起步早、抓得实、成效好。通过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全方位整治,通过污水管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河面保洁、河道疏浚等管理行为的配套,通过党员干部带动、社会各界的联动,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同心协力、人人参与“五水共治”的浓厚治水氛围。

现场见闻:

7月9日上午,临浦临北村沈家河河埠头,一位大妈正在清洗衣服。随着碧波荡漾,水底下成群的鱼儿也来凑热闹,不时在她周围嬉戏。这时,又一位年轻女子提着一塑料桶的被套蹲下身来。“这些大物件洗衣机洗不干净的,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这儿洗,也就放心这里的水质了。”听口音是外地人,年轻女子说是刚租房到临北村住的,她说现在农村像这样的河水不多了。

殊不知,一个月前,沈家河也是一条漂浮着大量垃圾、散发阵阵异味的垃圾河。可如今,它却变成了一条河面整洁、河岸绿树成排的清水河了。

这一巨大的改变,与临浦镇“五水共治”工作统筹推进密不可分。

今年以来,临浦镇紧紧围绕我区城市建设、转型升级、生态文明三条主线,以“五水共治”为总载体,统筹推进城镇功能完善、农村生态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并有效地与美丽乡村建设、清洁城乡、节能减排等具体工程相结合,规划布局小城市建设,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驾马车”并驾齐驱,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城市。

临浦镇党委书记董蒋灿说,“五水共治”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生活品质的战略工程。我们临浦镇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并将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好行动!

治“三河”重投入——人力财力助力河道环境改善

甬进河是流经临浦集镇的一条主要河道,弯弯的河道,与秀丽的峙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然而,近年来由于河道水质的变差,到峙山公园休闲游玩的居民少了很多。

“河水发出的臭味,会影响心情和健康。”居民陈大姐的这句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确实,政府也看到,黑河、臭河、垃圾河,是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群众生活质量下降的“恶瘤”。而造成黑河、臭河、垃圾河“三河”每况愈下的原因,除了农业废水、农村和集镇生活污水以外,还有养殖废水以及工业污水,各种污水集中排入,使得河道自我调节净化能力趋于疲惫甚至丧失,“三河”治理已经势在必行。经前期调查,在临浦境内,这样的“三河”有5条。

“大力推进河道治污,还青山秀水本来面目!”临浦镇上至党委政府,下至普通百姓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

今年,临浦镇用于“五水共治”的投入在亿元左右。上半年,临浦镇全面启动河道治理,将4条区级河道、8条镇级河道作为首批整治对象。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和四个专项工作组。对镇内4条区级河道和16条镇级河道建立“河长制”,班子领导担任“河长”,并由涉及村党委(党总支)书记担任属地河长。结合“河长制”管理,对20条河道均进行了深入调查摸底,归纳出各条河道存在的问题,并一一对应解决方法、责任人员和完成时限,形成河道整治“作战图”。

临浦镇“三河”治理具体措施包括截污纳管、养殖场关停、生活污水治理、综合整治、疏浚、引配水、环境整治、绿化等。上半年,临浦镇共出动千余人次,清理河道总长度37公里,共清理出鱼网、鱼篓近1500只,毛竹等障碍物近50吨,鸭棚6处。累计拆除河道边112处、1.5万平方米违章建筑。目前全镇已经消除了垃圾河,其中4月份通过验收的沈家河是全区首条完成清理的垃圾河。甬进河、白鹿塘直河、谭家埭等河道也已进入现场施工阶段,开展坍塌河岸修补及两岸绿化补种等工作。20条河道边目前已竖好23块公示牌,接受群众的监督和举报。

养猪场等农业面污水,是河水受污染的“元凶”之一。临浦镇借生猪禁限养的契机,加快推进河道整治。针对生猪禁限养等工作成立相应的专项领导小组,提出了2014年全面关停存栏量5000头以下猪场的目标。3月中旬,临浦镇完成46家猪场评估签约。按照“清栏一家,拆除一家”的方式,督促养殖户尽快处理存栏生猪、拆除养殖设施,目前已有7家实现关停、拆除,预计9月底能够全面完成。另外,沿河边22家禽类养殖场被列入关停计划,有多个鸭棚已被拆除。

治污水重“治本”——全力推进镇村污水管网建设

杭甬运河是浙江省的大动脉。临浦段全长6.6公里,流经8个村(社区)。此段共有7个工业排污口、77个农业排污口、59个生活废水排放口。这些排污口的存在严重影响河道水质的持续改善。

“河道治污,重在治本!”临浦镇三大举措从根本上治理河道污水。

对工业企业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治污策略,临浦镇迎难而上实施关停与建设提升相结合的“治本之策”。计划关停整治27家印染、化工、铸造企业,目前已关停并验收8家,其余8家已签订关停协议,正在进行设备评估确认。11家待整治企业目前已按照方案进行改造提升,计划今年年底完成整治。

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今年临浦镇确立了2个亮点村(三峰村、大庄村)率先进行改造,

接着将逐步推进6个一般村的生

活污水处理。目前,三峰村、大庄村的设计方案已通过区级认定。

污水并网处理,是河道污水治本之策。临浦镇加快推进镇级污水管网的建设。2013年,临浦镇投资4000多万元埋设了3.1公里的峙山北路、峙山西路的污水管网。今年,临浦重点实施3.94公里的两条主管联通泵站的工程,峙山西路同连接2号泵站的管网已经完成80%的工程量,东藩路管网正在开展工程前期工作。建成区内,甬进河、前孔河两边的生活污水处理也有了治理方案,不久将实施。

今年,临浦镇大力推进运河边工业园区截污纳管工程。目前,临浦2号污水泵站已经具备了运行条件。临浦工业园区一期管网今年6月份已经与区级主干管并网。现在,园区55家企业内部管网也检查完成,已经向区排水管理处提出并网申请,由排水管理处验收通过后便可纳入区管网统一处理。临浦工业园区二期正加紧开展管网检修,预计10月底前也能够统一截污纳管。

随着不久后临浦污水管网与区级总管并管运行,园区生产和生活污水实现统一收纳、统一处理,运河、庙前河等周边河道的污染问题将得到实质性改变。

防洪排涝重建设——今年投资1667万元新建和改扩建5处机埠

临浦自古就有水乡之称,境内河网密集。杭甬运河穿境而过,浦阳江依镇而行,集镇内有大大小小的河流30多处。水,给古镇临浦带来灵动生命的同时,也给临浦的防洪排涝工作带来压力。

临浦的地形为外江水位高、内河水位低。每逢大汛之时,常有外江水倒灌入内形成内涝现象发生。今年,临浦镇借“五水共治”的东风,结合河道治理,大力实施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如挖深河道增加纳水量,新建和改扩建机埠。今年,临浦镇计划累计投资1667万元新建和改扩建5处机埠,其中横一机埠、高田陈机埠、华家机埠已于5月份竣工,茅潭江和下桥机埠正处前期设计和批复阶段。5台机埠投入使用后,加上原有的9台机埠,将使全镇的排涝能力从原来每秒排10立方水提升到每秒排15.9立方水,排涝能力将显著提升。

集镇排涝主要通过管网。5月份,临浦镇通过前期实地踏看,共排查出6处易积水点,目前均已制定解决方法,如管好闸门,清理下水管网等,并已解除了不少隐患。西市街是临浦的一条老街,位于浦阳江畔。随着外江水位升高,常因江水渗流而致内涝。积水面积在350米左右,内涝最严重时,70多户居民都不能居住只能到外借宿。今年,临浦城建开通内河下水道,实施往内河排水策略,有效地缓解涝灾影响。

汛期未到,兵马先行。6月份,临浦镇完善并下发全镇防汛预案,明确全镇防汛工作组织和工作责任、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并与34个村、社区签订了防汛责任书,在汛期到来之前做好培训动员、防汛物资储备等工作。同时,对镇内山塘水库、水闸机埠都进行了检查检修。向各村、社区下发调查表,上报各村(社区)抢险队伍名单、避灾场所、防汛物资储备等信息,并落实应急转移户的转移路线和联络人。

沈家河整治前后对比图

保供水更抓节水——全民动员宣传开路增强意识

临浦镇是全区较早实现自来水入户工程的镇街。2012年开始,临浦镇就把农村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连续3年大力推进。目前,34个村、社区完成一户一表改造通水工作,其中9843户已顺利完成入册抄表。临浦镇所有城乡居民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实现直接供水,并彻底解决了总管供水的跑冒滴漏问题。

供水没了问题,节水更是大事。临浦镇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节水意识,引导企事业单位等用水企业采用节水设备,节约用水、节省能源、绿色消费、绿色生产。

节水从孩子抓起。临浦镇将“节水好习惯”列入镇里编印的卡通文明手册中,并下发到学生手里。今年,围绕“五水共治”工作,结合3月份“世界水日”,临浦镇组织开展广场节水宣传系列活动,在全镇营造一种节水光荣的正能量氛围。

临浦镇镇长李书春表示,下一阶段,临浦“五水共治”工作仍将以治污水为主。继续推进“三河”整治,确保整治的质量和时间进度,并做好长效保洁工作。加快城镇河道截污纳管方案的落实,为临浦生态小城市的建设夯实基石。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