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举行,申城新一轮城市规划进入修编具体实施阶段。记者今天在会议现场了解到,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将充分体现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特点,按前期准备、战略研究、成果制定、成果审议、规划报批五个阶段,计划在2016年上报国务院。
2013年2月13日,《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由上海市政府正式下发。在前期研讨工作的基础上,还起草形成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案》多份文件。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国家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也提出了未来要打造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目标,而现阶段上海也正面临着土地、交通等环境资源的约束,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城市规划的理念、方法等重新审视,在整体上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在市域空间结构上,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上海应把城镇群作为空间主体形态,主动融入长三角城镇群发展格局。坚持有机疏散基本理念,强化城乡空间统筹和海洋陆域资源统筹,形成以基本生态空间为底线,以市域“多心、开敞”空间结构为导向,以全覆盖空间政策体系为保障的集约型、紧凑型、网络化的城市空间格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人口规模适度可控 建设用地规划总量零增长
在人口规模上,未来上海应以建设全球城市为导向,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底线,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为支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公共政策、加强社会管理,实现人口规模适度可控,人口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在用地规模上,未来应严守规划建设用地总量“天花板”,通过盘活存量、增加流量和提高绩效等多种途径,力争实现全市建设用地规划总量(3226平方公里)“零增长”。
提升产业能级 盘活存量土地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未来上海应以构建与全球城市相匹配的产业体系为目标,强化现代服务业引领,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结合市域空间优化,以有效盘活存量土地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为路径,注重产城融合,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一体化产业空间格局。
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在综合交通体系上,上海应不断加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全球交通枢纽功能;进一步强化综合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建立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和紧凑型集约用地方式,构建与全球城市功能相匹配、与特大型城市空间格局相协调、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交通发展体系。
完善城市治理推进法制建设
在机制保障上,未来上海应加强政策创新,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和土地政策的调控保障作用,完善运作机制,加强区域协作,强化部门协同,实施综合性政策措施。推进法制建设,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阳光规划”:运用各类媒介平台汇聚民智
据了解,目前除了已成立的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专家组成的公众咨询团外,在公众参与活动中,还将邀请社会人士、企业家、青少年群体、社区代表、非政府组织及海外人士,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现场互动、社会调查等方式,共同探讨上海未来的发展。
以往规划编制主要是专家和部门的参与,这一次则会变革规划编制模式,相关部门将运用各类媒介平台和社会调查工具,收集民意、汇聚民智,社会各界全程参与其中,实现公众利益和城市长远利益的最大化,打造“阳光规划”。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