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农民新村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作为未来重庆城镇化主战场之一的大足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民生实事过程中,以农村新型社区破题新农村建设,推行居住社区化、建设规模化、管理物业化,积极打造农民新村升级版,做“活”发展文章。
实施农民危房改造,解决广大农村贫困群众住房问题,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德政工程,已成为我市推进统筹城乡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大足区是如何做“活”建设与发展文章的?且看大足区在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民新村建设中所做的“四道题”。
A 选择题 是“摊大饼”还是集约发展?
向节约要空间,以新村建设打好城镇化“主场”
阳春三月,春播时节,农民们都在地里忙着春耕。大足区珠溪镇熊家坪村干部谢让碧趁着这个时机,来到田间地头,与社员们聊起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实惠。
“以往农村个人修房子,一般都是建一幢两三层的砖房,一户就得占半亩地。一个村200多户人,仅建房就要100多亩地。最头痛的就是土地协调,村民因建房占地而引发的矛盾不在少数,吵架打架是常事。”谢让碧回忆起以前给村民协调建房用地时的情景直摇头。
“现在好了,区政府出台文件建设农民新型社区,农村也可以修五六层的洋房了,一家只占2分多地。地占少了,我们村干部也就少花精力解决土地调整的问题了。”谢让碧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打心眼里欢迎。
建设农民新村,大足区形成了共识:农村新型社区不仅可以减少村民之间因建房占地而产生的纠结,还能让村民们享受到和城市小区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意义深远。
为节约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加快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足区城乡建委2013年积极争取1.47亿元资金,新启动了1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240户农村居民将因此受益。与此同时,还建成农民新村25个,其中市级示范新村4个。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大足区共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和农民新村147个,共计7751户,占地面积2667.5亩,户均占地0.3亩,有效节约农村土地2000余亩。
事实上,以农民新村建设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大足区起步较早。上世纪90年代已陆续兴建了复隆新村、棠香三合新村等农民新村,尤其是2010年以后,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从2010年至今,仅短短4年时间就建成农民新村102个,效率堪称全市之最。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新村逐步演变为居住社区化、建设规模化、管理物业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如今,大足区新建成的棠香海棠家园、金山名苑等新型农村社区因为环境更优美、配套更完善、服务更周全赢得村民一片“点赞”。
不仅如此,大足区还将农民新村和农村危房改造作为农村人口梯度转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
“按现阶段大足区城乡人口的比例来看,未来几年,约有14万农村人口将向城镇转移,农民新村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实现这一目标铺平了道路。”大足区城乡建委负责人说,农民新村或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已逐步适应城市生活方式,有的甚至成为产业工人。
B 问答题 如何守住房屋质量“安全线”?
向管理要质量,让村民住上高品质“放心房”
小青瓦、灰砖墙、白线条,两幢崭新的平房掩映在一片嫩黄的油菜花中。这是大足区棠香街道和平村65岁村民丁义友的新家。
“这新房子不仅漂亮,关键是结实。”丁义友指了指屋下用条石铺设的地基和房顶上数根碗口粗的横梁高兴地说,“再也不用担心房子会垮了,觉都睡得踏实些。”
和平村负责人介绍,老人以前生活在山区,住的是石块和茅草拼搭起来的棚户,别说居住环境,就连生命安全也没办法保障。农房改造对于这些以往居住条件恶劣的农村居民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再也不用为房屋质量提心吊胆了。
2013年,大足区共有1.5万户像丁义友这样的C级、D级农村危房住户住进了质量可靠的“放心房”。
农民新村和农村危房改造直接关系到千万农村居民的居住安全,房屋质量自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如何守住这条“安全线”,让村民住上“放心房”是大足区城乡建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向管理要质量。不论是新型农村社区的整村建设,还是农村危房改造中的单家独户,我们始终把质量监管放在第一位。”大足区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像丁义友家这样的80平方米的平房,从地基开挖到一砖一瓦,每一个施工过程都指派了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
2013年,大足区城乡建委一方面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狠抓常规监管、盯准隐患项目、保证全部覆盖”的工作策略,确保安全施工。
另一方面完善了项目报监登记、人员资格备案、质量隐患消号、监督巡查检查等质量监管制度,同时强化了建筑材料检测视频监督系统和检查数据自动采集的运行管理,有效地对农民新村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了工程质量的全程监督。
C 填空题 如何更好地填补功能配套空白?
向配套要齐全,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城市生活
“以前进次城要半天,现在只要半个小时,好方便哟。”
“吃过晚饭还可以去城里逛街,这生活安逸得很。”
……
在棠香街道水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几位即将搬进新村的村民对新村就在城区边上感到欣喜不已。
大足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选址问题上,均是以为群众生活带来最大便利为出发点,将新村的位置确定在场镇周边规划控制区外围,交通最便捷的区域。一方面可以让新村居民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城区的公共设施及配套服务,另一方面村民们又不用远离自己的土地。
大足区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棠香海棠家园为例,水峰村以前居住最偏远的村民,由于没有公共交通,有时候村民进城办事往往来回要用上一整天。新村建成后,到城区的距离缩短到了仅几公里,而且还有便捷的交通,为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
棠香海棠家园的选址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个案,它的背景有着强大的理论依据。为了使农民新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整个城市的建设步调统一、相互协调,将公共设施的服务功能最大化,大足区城乡建委围绕“一城两核三片七星”的城镇空间体系,委托重庆城市设计院编制了《大足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研究》。
“这无疑为大足区的农民新村乃至全区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将有效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市城乡建委相关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然而,棠香海棠家园便捷的还远远不止区位和交通,这里的房屋修建水平和基础配套设施足以让每位参观者侧目。
宽敞明亮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已经与大足区的行政服务中心联网,实现了数据同步,居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各类手续。中心还设有医疗室、老年活动室、便民超市、电子阅览室、健身房甚至还有居民议事室,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已经优于许多城里的商品住宅小区。
就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背后,是10多幢巴渝风格的花园洋房,粉墙黛瓦、古色古香。“这就是海棠家园新村。”水峰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村从外观到户型到布局都是由专业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所有管线全部下地,雨污分流,新村还配有健身广场、篮球场等康体设施。
D 开放题 农房改造资金如何做到公正公开?
向使用要透明,把改造资金花到老百姓心坎上
“丁义友,棠香街道和平村2组,补助3.7万元;向元亮,棠香街道和平村4组,补助2.7万元……”这是大足区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公示名单。而像这样公开透明的方法贯穿在大足整个农房改造工作中。
“根据每户的实际需求,灵活分配改造资金,可以让更多的群众受益。通过公示,老百姓心中有了本明白账,也可以更好地化解资金分配中的矛盾。”大足区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为让农房改造资金的使用做到公正、透明,同时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大足区城乡建委指派专人深入各村实地摸底,根据房屋的损毁情况,认真计算每户改造费用,并将结果进行公示。
“即使是这样,由于村民们的期望越来越高,改造、新建面积数量巨大,资金压力越发凸显。”大足区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农房改造中的最大难题,“以前建农民新村,建房户只承担房屋建设成本,配套基础设施往往需要区级和镇街筹集资金加大投入。2010年到2012年,区财政下拨农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2526.6万元,对于农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群众有怨言,我们也压力大。”
为此,在积极争取各项补助资金的同时,大足区城乡建委把目光放到了对资金的管理上。从2012年开始,大足区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纳入审计调查,区审计部门会同财政、发改、监察、建设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对所有镇街实施的农村危改项目进行核查,全部归垫了被挤占挪用的危改资金,确保危改资金全部用到项目上。同时,整理完善了档案资料。截至2013年底,重新完善纸质档案1100户,更正修改录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系统280户,删除重复信息104户,确保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的规范使用。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