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甘肃平川:一个能源城区的转型之路

2014-04-15 09:53:51  来源:每日甘肃  作者:李保荣

本报记者李保荣 通讯员赵宗幸

提起白银市平川区,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煤炭、陶瓷等资源产业。然而如今的平川区,通过多年的积极努力,已经成功跨上了经济转型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传统产业、新型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多元发展,中心城区、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多极支撑的发展新格局,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人均GDP达3.5万元,位居全省前列。

转型跨越思路清

初春的平川,乍暖还寒,在平川经济开发区南区的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正在工地上督查工作的平川区委负责人说:“科学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跨越赶超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区委、区政府的历史担当。我们将找准发力重点,强化推进措施,多元发展、多极支撑,全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平川经济开发区,厂房林立,道路宽畅,十几家加工型企业生产正酣。从山东来这里投资发展的“山川陶瓷”企业总经理姜绍东指着已经建成生产的新型地板砖生产线说:“正是有平川区各级干部的务实和服务的精神,才使我们的企业能够顺利发展。”

近年来,平川区大力实施“基础先行、项目带动、工业主导、城乡统筹、好中求快”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一城两区三产业”,即中心城区,平川经济开发区、水泉工业集中区,煤炭、电力、陶瓷三大产业。201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100%,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均保持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多元发展产业兴

在平川文化广场的尚文坊文化一条街上,只见大街东口有两支如椽大笔雕塑、街面上书画装潢店鳞次栉比、全省首家县区级3D数字影院人来人往……整条街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是平川区坚持多元发展,构建新型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齐头并进发展格局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平川区文化产业大放异彩,目前共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75家,仅2013年前三季度便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25亿元,增长达50%以上。全区还形成了以番茄、大枣、生猪、蛋鸡、草畜、饲料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农民人均发展特色种植面积2亩。全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80家,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多家,销售收入近6亿元,农民收入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

同时,平川区能源丰富,境内不仅有靖远煤业、靖远电厂等大型企业,还初步形成了新能源、陶瓷、农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全区煤炭年产量达12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210万千瓦,发展陶瓷企业15家。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到40多家,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建成中外合资企业1家。容和集团进入全省装备制造业先进行列,纤维素酶、稀土抛光粉等一批工业项目落地实施。房地产、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人均住房面积近30平方米,建成中恒、开元等大型购物中心。

多极支撑后劲足

在多年的实践中,平川区干部群众认识到,单靠一条腿走路,远远不能适应科学转型的要求。

近年来,平川区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撬动民间资本等方式,筹措城市建设资金超过50亿元,先后实施城市集中供热、人民广场、公园、沁川湖、沙河综合治理等工程项目,集中供热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新增人工水面20多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30%。随着城市道路、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和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如今,平川经济开发区借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金字招牌,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园区云集熙瑞生物、赛诺生物、华顺陶瓷、山川陶瓷、容和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年生产总值实现11亿多元,形成了以陶瓷、农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水泉工业集中区主导产业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目前已入驻金坪生态农业、菁润生物科技、桔瑞生物科技、黄河养殖等多家企业,成为平川区转型跨越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支点。随着各类多元支柱产业的蓬勃兴起,平川,这个能源城市正在转型跨越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