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梦想承载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追求。现在,放眼全国,从中央精神到地方政策,城市已经向亿万农民敞开了大门。来自基层的代表认为,要想实现人的城镇化,既要让农民融入城镇不再艰难,又要让流失大量人口的村庄重新焕发活力,不仅要让人与地实现有效分割,还要让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尽快纳入城镇化管理。总之,新型城镇化的真谛就是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镇转移和聚集,城乡资源进一步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让农民到城镇进得去留得下
近几年,我国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要比按照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高十多个百分点。这说明,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虽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并没有真正获得城镇居民身份。他们无法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也无法长期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生活,即融入不了城镇。这在农民工群体中最为突出。
农民工融入城市难,难在哪里?山东省人大代表、滕州市洪绪镇龙庄村党总支书记杨位学认为,“满足不了城镇落户限制条件”是主因。农民工买不起房子,这条落户渠道行不通。农民工流动性大、学历技能不足,也鲜有单位帮助其落户。“找个城镇户口的对象”对绝大多数农民工似乎更不现实。不能落户,户口背后的各种城镇公共服务就享受不到。没有城镇户籍的农民工也就无法在孩子上学、就医、就业等方面融入城市。
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神舟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勤成认为,应加快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为户口登记基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让已长期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在户籍身份上成为完全的城镇居民。另外,中央及省级财政要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作为财政分成和转移支付的依据。
张勤成说:“政府首先要保证城镇有足够的公共设施、足够的学校、足够的就业机会来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之大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显然更有优势。要坚持以业立城、以业兴城,让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要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小城镇能够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甚至可创业。”
让村庄同土地一样焕发活力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土山村是一个只有100多人的小山村。村民把土地全部流转给当地的土地合作社之后,纷纷外出务工。合作社用现代管理模式种果树,并注册了商标、成立了公司,把贫瘠的山地变成了“聚宝盆”。合作社现有4大类65种注册农产品。现代农业在这片土地上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人口从农村流入城镇后,留下来的人通过规模经营给土地输入更多的现代生产力要素。土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但村庄依旧沉默。山东省人大代表、枣庄市山亭区徐庄土地合作社理事长张凯华正是土山村的一员。他说:“我们整个村平时还不到20个人。原来村里是‘386199部队’,现在几乎全部变成了‘99部队’,严重空心化。空荡荡的村庄总有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我们村虽不是荒芜的村庄,但却是留守的村庄。”
同样的情况在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桃园村也存在。桃园村景色秀丽,既有如玉带缠腰般的盘山公路,又有万亩雨杏园、千亩干杂果园。每年的“济南市杏花节”都在这里举办。桃园村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山东省人大代表、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桃园村村委会主任王光香说:“我们村60%以上的男青年都外出务工。留守问题很严重。虽然村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就是留不住年轻人。”
城镇化可以为留在土地上的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契机,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农村存在的大量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正是半城镇化的直接结果。对此,张凯华希望合村并居。他说,大社区才有大未来。王光香希望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乡村企业,从而让人才回流。
让人与地实现有效分割
采访过程中,不少人大代表表示,现在闲置宅基地现象大量存在,造成土地资源大量浪费。这主要表现在举家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农村的房屋长期闲置。农村由此出现了大量“空心村”。
今年的山东省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落实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山东省人大代表、郯城县马头镇田站村党支部书记陈玲认为“农村宅基地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是一种极好的政策,可以更加高效利用土地。他们村正在探索这样的激励补偿机制,但因无章可循。只是按照村“两委”的考虑,象征性地给予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此外,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不利于这项政策的落实。她希望,国家层面能够细致地出台一系列激励补偿标准。
杨位学所在的龙庄村,每户村民都有一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股权证。股权证减少了很多麻烦。村民可以凭股权证免费领取粮食,可以安心从事其他产业。杨位学认为,为了适应城镇化进程,可以考虑把农村承包地以及集体各类资源性、经营性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把这部分资产作股量化到每个村民,给村民颁发股权证。对于脱离土地的农民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便利。他们手握土地股权证、集体资产股权证在外地打工,自然多了一份依靠。他们将来落户城镇后,还可以直接把股权有偿退出。人与地的关系,人与村集体资产的关系就可以真正实现有效分割。
今年山东省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将以非农产业为主、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符合标准的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这迎合了农村社区群众的心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山东省滕州市龙庄村就已经是个以塑料产业闻名全省的工业强村了。现在,70多家企业在村里落户。村内每天可生产塑料暖瓶26万只。村民在2009年搬进了高标准农村社区——龙庄社区。其他村也积极向这个社区集聚。村内土地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全部交给村集体管理。村内1460口人均在村内企业上班。从事非农产业22年,但社区居民享受的还是农村层面的一些公共服务。
“龙庄村民当了22年的工人,大家从心底想成为城里人。真希望能够尽快把我们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体系。”省人大代表、滕州市洪绪镇龙庄村党总支书记杨位学说。他认为,龙庄社区高标准、人口成规模,非常适合“就地城镇化”。他希望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尽快在他们那里落地。(完)
编辑:钟必攀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