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一次进步,是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的一次跨越。更通俗地说,城乡统筹经济发展就是让农民过上市民一样的生活。3年来,湘潭城乡经济统筹的情况如何?百姓有没有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连日来,我们进行了调查采访。
基础设施缩小城乡距离
走入雨湖区响塘乡长龙学校,完全感觉不到这是一所农村学校。“今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长粟兵向我们介绍,以前的长龙学校就是由几座老房子拼凑成的,部分校舍漏雨严重,门窗也破烂不堪。今年,雨湖区投入587万元,将长龙学校整体搬迁,重建了一座新的校园,同时补充了一批青年教师到学校。“现在学校条件好了,学生家长们都很高兴,孩子们也更爱上学了。”长龙学校只是我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的一个缩影。
3年来,我市在城乡交通网络建设方面,覆盖湘潭全域的湘湘、灰虞、韶茶、湘韶、S209湘潭段等5条干线公路全面拉通和规划建设,累计硬化农村道路5500公里,全市每100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5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主轴、乡镇村相互通达的区域交通“一小时经济圈”。
在城乡公用设施建设方面,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0%左右,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和“乡乡通宽带”;农机总动力达695万千瓦,机耕率达到81%;电力建设重点抓农网升级改造,已无农网未改村。
近3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教育支出57亿元,完成230所学校303栋校舍改造,新建18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建立“城乡一体、倾斜农村”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逐步推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2013年农民参加新农合的参合率达到97.83%,受益面为100%。
城乡文化体育事业方面,累计投入6亿多元新建或改造文化体育设施,乡镇街道文化站在建率达到100%,全市已建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1371家、农家书屋1327家。通过实施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加快建设了城乡逐步融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已初步建立起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的“2+3”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制度、临时社会救助制度、住院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参合参保救助制度、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农村特困家庭改造新建住房资助制度,以及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等。我市被列为全国两个“社会救助工作试点示范市”之一。
农民钱袋子鼓了
城乡经济统筹,一个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又是重中之重。
又到春季招工的时间了,韶山市华润希望小镇的农民不用去外地打工,在本村就能就业,胡亮明夫妇就是这样。胡阿姨见到我们到来,打开了话匣子,她说:“我们两口子去年10月份就在华润(韶山)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做事,我每个月能挣1500元,丈夫每个月能挣2100元。”
按照2013年底的标准,湘潭城区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1265元/月,对比一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在逐渐缩小,个别农民家庭收入已经超过了城市居民家庭收入。
据了解,2012年湘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3549元、11316元,收入比由2009年的2.38:1降至2.08:1。同时,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缩小。2009年,我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21%,刚刚由温饱进入小康水平,而且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62%高出13.59个百分点,到2012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9.84%,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4.1%只高5.74个百分点。按照联合国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40%~50%为小康,30%~40%为相对富裕。我市城乡居民生活都已达到相对富裕的水平。
2014年,湘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分别增长11%和12%。要达到这样的目标,2014年,我市需新增创业30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达100%。
人的城镇化
2013年8月30日,我市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关于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从8个方面,共提出25条支撑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意见,这“激活”了我市小城镇建设这一池“春水”。
我市小城镇建设,“楠竹山”模式值得借鉴。依托江南工业集团,是楠竹山镇最大的优势。雨湖区将“江南”地域全盘纳入示范镇规划建设;市、区、企业共同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了楠韶路新建、小街小巷改造、经适房廉租房建设等工程,启动了污水处理、天然气入户等项目。示范镇共建也共管,双方重组队伍,探索环卫、城管、交通的共管机制。
此外,楠竹山镇突出人的城镇化,主动服务小镇居民,建立了“人脸识别系统”,先后采集了9700多名退休职工的身份信息,退休、下岗职工可“一站式”办理社保、医保、低保、失业保险登记。元旦前夕,丁字社区的廉租房分配,9成分给了“江南”的职工。
73岁的退休职工袁成林搬了新家。他说:“如今工资、看病、住房以及小孩入学,都不找厂里找社区。过去热火朝天干军工、吃喝拉撒靠厂里的情景,只在梦中记起。”
据了解,这几年,湘潭积极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新社区)集中,我市市区面积由280平方公里拓展到657平方公里;三个县市城区和一批中心镇提质扩容,增强了人口和产业吸纳能力。全市城镇化率由2009年的49.94%提高到2012年的54.02%,比全国、全省2012年城镇化率分别高1.45、7.37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州之首。
距城镇化高级阶段还需12年
2013年,市政协对湘潭城乡经济统筹做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这份报告指出:目前湘潭城镇化率仍只有54.0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城镇化率的中级阶段。按照通用标准,高级阶段的城镇化率应为70%以上,现在还相差16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近3年的增率,需要12年左右。
据了解,虽然湘潭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012年已缩小到2.08:1,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合理差距近期目标以1.5:1为宜,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比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恩格尔系数反映出来的我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虽有明显缩小,但两者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况且恩格尔系数并非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唯一指标,如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指数等,已日益成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缩小这些指标所体现的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据湘潭调查队2012年调查,280户城镇住户,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2128元,其中文化娱乐用品支出286元,文化娱乐服务支出776元,教育支出1066元;100户农村住户,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564元,其中文化娱乐用品支出146元,文化娱乐服务支出91元,教育支出327元。由这一消费水平可知城乡教育文化差距之大。另据市教育局统计数据,目前我市城镇、乡村中小学校生师比分别为14.91:1和13.85:1,虽然看上去城乡学校生师比差距不明显,但实际情况是优质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学校,城乡教育资源的质量有较大的差距。
据市卫生局统计数据,湘潭城镇、乡村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9.65名、3.52名,城镇、乡村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分别为6.75张、2.24张,城镇、乡村年人均就诊次数分别为5.52次、1.86次。又据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2012年调查,280户城镇住户,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036元、医疗费支出559元;100户农村住户,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612元、医疗费支出327元。城乡医疗方面的支出仍然有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缩小。
其他方面的差距也比较明显。据湘潭调查队2012年调查,用水条件差距为:280户城镇住户,均饮用自来水,且均为独用自来水;100户农村住户,16户饮用自来水,69户饮用井水,15户饮用塘坝江河水。能源使用条件差距为:280户城市住户,均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或管道天然气;100户农村住户,39%使用柴草,25%使用煤炭,12%使用沼气,24%使用其他燃气。电子信息化差距为:280户城镇住户,100%电视机接入有线电视网络,76%有家用计算机,其中67%计算机接入互联网;100户农村住户,90%电视机接入有线电视网络,12%有家用计算机。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任重道远
湘潭经过3年的统筹城乡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今后这项工作该如何推进?不同的人群谈了不同的观点。
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说,去年政协调研城乡统筹之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下一步我市的城乡统筹要画好“一张图”。实施全域城乡规划,将全市5006平方公里纳入整体规划,实行统一调控管理和开发利用。建议将梅林桥、河口纳入湘潭县城的规划,将东郊、龙洞纳入湘乡市区的规划。同时,加强产业规划布局、村镇规划及村镇规划详规的制定。建议恢复乡镇(街道)规划站,至少在近期要恢复各中心镇的规划站,充实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对农村建设规划的投入。到2015年基本完成和实现全市村庄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继续引导农民及农村非农产业向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统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
坚持“一盘棋”。加快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实现与长株两市的有效对接,逐步建成全市的经济中心和商贸中心,以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功能。各项设施和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优化村庄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农业人口,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沼气、垃圾、污水处理等生活设施。要以乡镇为单位建好消垃场。做好农村学校、卫生院的布点。
市政协委员提出,我市城乡统筹可以实施“两步走”。第一步,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率先统筹城乡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湘潭的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14%左右,到2017年达到2400亿元以上,比2012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保持20%,到2017年达到30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保持15%、18%左右的年均增速,到2017年分别达到4.7万元、2.6万元,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收入比差缩小到1.8:1;城镇化率达到63%;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50%;工业集中度达到70%。重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一体化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韶山市、岳塘区建设成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性示范市(区)。第二步,再用10年左右,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率达到71%,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75%,工业集中度达到80%,城乡居民收入比差缩小到1.5:1以下,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在全省领先,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