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壮大县域经济,做强民营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举措。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自治区提出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乌兰察布如何与自治区同频共振,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直面11个旗县市区中有8个国贫旗县、2个区贫旗县,全区近1/5的贫困人口集中我市县域的市情,唯有在发展县域经济上加大马力,在做强民营经济上下足工夫,才能实现奋力赶超,才能融入自治区全线发力的发展大潮。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齐心协力奏响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经济交响曲。特别是按照王君书记在全区推动科学发展观摩检查乌兰察布点评会上针对我市实际提出的“八个抓”和“两个尽快搞上去”的殷切要求,积极推进这一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的落实,努力培育支撑乌兰察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做好特色文章
凭借着独特的资源、交通、区位、产业、文化等综合发展优势,我市在做大特色产业上取得了新进展。紧紧围绕“建设自治区五大基地核心区”,各旗县市本着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准则,依托能源、化工、冶金、现代化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等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已现雏形。全市涌现出以氟化工基地而闻名的丰镇、打造华北最大的煤炭交易中心的兴和、全力推进新型旅游业的凉城、在冶金化工上取得突破的化德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质量效益较好的产业强旗强县。
我市是农牧业大市,在做强县域经济这篇大文章时,自然要发挥好这一传统优势。
基于这样的认知,全市各地持续在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上加油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高效节水灌溉田面积达到280万亩,冷凉蔬菜达到45万亩,马铃薯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建成“百千万”养殖园区151处,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2%,提高10个百分点。在全力打造“中国薯都”、“中国冷凉蔬菜之都”、“生猪肉鸡”大市,努力成为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领头羊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注重主体激活
县级党委、政府是发展县域经济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2013年,我市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把发挥县级主体作用、培育县级发展主体放在首位,通过扩权强县和鼓励全民创业等有力措施,强壮发展主体,激活市场主体,切实提高县本级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在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培育发展小城镇、设立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拟上市企业孵化引导基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发展力度。市政府发布《关于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项目清理结果的公告》,对全市41个行政执法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非许可项目进行了集中清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05项减少为95项。
与此同时,我市千方百计壮大市场主体,推进全民创业、无障碍发展的体制机制,让一切有创业愿望的人都能办实体、兴实业,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实现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发展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2013年,全市为4000名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6亿元。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
◎抓好城乡统筹
县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层次和核心部位。作为欠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乌兰察布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重点难点在农村牧区,更在贫困地区。为此,我市把扶贫攻坚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三三制”城乡统筹战略,通过收缩、转移、整合、搬迁、引导、扶持等多项举措,推动农村牧区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农牧业向园区化、现代化发展。积极转变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模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企业、城镇资本,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培育一批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向中心村集中,土地等资源向企业和大户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引进大北农、正邦等一批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140家,加工转化率达到48.3%。新增国家级专业合作示范社5个、自治区级示范社15个。同时,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全年实施城建项目1054个,完成投资260亿元,城镇化率提高到45%。各旗县市城关镇控制性详规实现全覆盖,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全部完成,新老城区、建制镇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统筹推进。坚持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协调互保,依托有条件的建制镇在水、电、路、地、劳力等方面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布局和壮大一批专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汇集一批特色企业,建设一批特色项目,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工业园区13个,其中自治区级工业园区3个,市级园区10个。
◎优化发展环境
作为欠发达地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在发展环境建设上做文章。
我市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抓生态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另一手抓服务软环境,为加快发展鸣锣开道。2013年全市新增高速公路368公里,总里程跃居全区第一。建成通村油路90条、1000公里,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提高8.5个百分点达到53%;建设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20项,新增变电容量275万千伏安;完成1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17.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在抓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加强重点区域绿化,大力实施“五个一”绿化工程,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努力打造生态城镇、生态乡村成绩斐然。一年间,全市完成营造林2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7%。全市各级着力在优化服务环境,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工夫,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集聚资源,资源服务企业”的原则,构建起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市级公共资源平台建成运行,土地及矿产资源交易等实现管办分离、集中交易。各旗县市区着力改变工作作风,为企业、个体工商户、农牧民等市场主体和生产经营者搞好服务,把国家、自治区和市里优惠政策落实好,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的软环境。
◎繁荣民营经济
着力做强非公经济,是增强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一年来,我市各级着力让非公经济“唱主角、坐正席”,着眼于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内外双修”,致力于放开、扶持、搞活“三策并举”,充分挖掘非公经济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以及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已初见成效。
据统计,到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总户数为6.8万户,其中私营企业9019户,个体工商户5.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336户。非公有制经济注册资本金431.4亿元,占全市整体工商注册资金的61.96%;非公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约353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66%。十个旗县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均GDP达到68亿元,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60%,高于全区近10个百分点。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