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关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调研报告

2015-12-28 11:22:23  来源:本网  作者:万东镇纪委书记 张瑜

自2010年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而今所谓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为更好推进万东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我们进行了一些走访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镇域经济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镇紧扣万盛三大经济发展区战略,着力做强工业、做精农业,镇域经济持续发展。“四轮驱动”步伐(改造棚户区、治理沉陷区、提升旧城区、扩展新城区)加快推进;“一圈、两园、三产业”结构(打造万盛中心城区核心商圈、融入平山园区和打造商贸物流园、发展“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大产业)不断优化;“一园、一区、一屏障”格局(建成万盛万亩现代农业园、旅游产品加工区、万盛城周生态绿色屏障)提速构建。经济总量迅速增大,2014年,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30.6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公共财政收入1944.13万元,同比增长11.6%。
(二)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2014年,我镇全年建设区级、镇级重点项目31个。2015年,我镇全年续建、新建项目共计42个。两年来,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到2014年底,全镇户籍人口5.1万人,常住人口10.8万人。
二、存在问题
(一)公共服务中心不够健全。
近两年,我镇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幅跨越。大量的征地拆迁带来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但是也隐藏着巨大的社会矛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发展滞后,既不能满足转非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也给我镇社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一是城市老旧小区的“无地困境”。对于老旧小区,尽管近年来的旧城改造工程一直在不断进行,各级政府投入不断增大,但由于征地拆迁后大量农转非居民购买商品房的需求激增,致使公共服务中心缺少建设地皮,这是制约公共服务发展的一大瓶颈。二是城市新建小区的“位置难题”。对于城市新建小区,虽然开发商按规定提供相应面积的公共服务中心,但由于对公共服务中心的位置、楼层等尚未明确规定,开发商所提供的公务服务中心往往位于地下室、半地下室或是高层分散区域,不能满足公共服务中心职能需要。
(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街镇、社区公共服务要求不断提升,但由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街镇、社区所提高的公共服务无论从服务范围还是服务质量上都已无法完全满足群众需要。一是服务设施不够齐全。由于各个社区基础不同,尤其是老旧小区房屋陈旧、条件简陋,造成社区公共服务基本设施数量不足、配置标准偏低、设备使用率不高,致使社区职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居民医疗卫生、社会教育、养老休闲等方面需求。二是专业人才极具匮乏。受体制、教育、工资报酬等因素制约,社区服务不同程度存在着服务人员少且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公共服务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三)镇街社区人员配置不够合理。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的人口迁移致使城市户籍人口与实际管理人口比例严重失衡。以我镇为例,到2014年底,我镇户籍人口仅为5.1万人,而实际管理人口却将近11万人,巨大的人口数量给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是社区工作人员配置比例亟待调整。原有社区专职工作人员5-9人的配置,面对实际管理人口的大幅增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有工作需求。以我镇海棠社区为例,6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与超过3万人的实际管理人口形成鲜明对比,社区工作明显力不从心。二是社区工作总量亟待整合规范。在提倡“社区减负”的同时,不断加压的社区“一站式服务”给社区工作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显了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在职能上缺少统筹安排,有失规范。
(四)公共服务发展定位不够明确。
社区工作量的不断增加与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少的矛盾日益突显,志愿服务与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由此应运而生,但问题和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是志愿服务运作存在问题。近年来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服务压力,但志愿服务运作不规范、缺乏制度和人力智力财力支持,是其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前景不明朗。发展催生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的合法性以及如何购买公共服务、资金来源、分配比例等问题,使得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备受考验。
三、建议意见
(一)科学统筹规划,配齐服务中心。
一是明确建设责任。建议由规建局、民政局、国土房管局等部门牵头规划规划布局,制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并统一牵头建设。一方面要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优先规划设计,保障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另一方面要在城市新建住房项目的审批中,明确规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条件及要求,由开发商负责修建、装修完成后,交由社区使用。二是明确资金来源。区县一级加大对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专项资金,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缓解街镇的财政压力。
(二)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人才质量。
一是进一步规范社区标准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已建成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规范化改造,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置,配齐调高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另一方面要规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从规划设计之初入手,建立健全建设标准,保障监管监督。二是完善劳动保障就业体系。一要建立健全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培训体系。在加强理论提升的同时,增加贴合实际的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培训,持续提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二要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出台待遇、制度保障等优惠政策,引进医疗、护理等专业人才,真正做到“小病不出社区”,老有人护、小有人养。三要建立健全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资浮动增涨机制,使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
(三)按需按比配置,规范整合工作。
一是调整社区专职人员配置比例。按照社区实际管理人口数量配置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并按实际情况合理配套资金,做到“人权、财权、物权、事权”四权合一。二是规范整合社区工作职能。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职能,做好工作分解和协作的文章,改善线多事多、重复劳动的现象,形成各负其职、各司其责的格局。对非社区工作职能,要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直接操作,明确社区密切配合,以克服社区人少事多任务杂的缺憾。
(四)强化制度建设,明确发展定位。
一是规范内容形式,搞活市场运作。要不断规范社区服务内容和形式,运用市场化手段来推进社区无偿、有偿或低偿服务,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加以补充服务的不足,搞活社区服务一盘棋。二是整合社区资源,实现共享共建。一方面要围绕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将社区服务梳理归纳,积极尝试跨社区资源共享新途径,增加社区居民服务项目,最大程度保护和开发社区资源;另一方面要采取激励措施,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不断加大社会对社区服务的投入,增强社区服务的透明度和吸引力,努力实现社区服务效应和便民惠民的双赢。自2010年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而今所谓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为更好推进万东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我们进行了一些走访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镇域经济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镇紧扣万盛三大经济发展区战略,着力做强工业、做精农业,镇域经济持续发展。“四轮驱动”步伐(改造棚户区、治理沉陷区、提升旧城区、扩展新城区)加快推进;“一圈、两园、三产业”结构(打造万盛中心城区核心商圈、融入平山园区和打造商贸物流园、发展“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大产业)不断优化;“一园、一区、一屏障”格局(建成万盛万亩现代农业园、旅游产品加工区、万盛城周生态绿色屏障)提速构建。经济总量迅速增大,2014年,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30.6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公共财政收入1944.13万元,同比增长11.6%。
(二)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2014年,我镇全年建设区级、镇级重点项目31个。2015年,我镇全年续建、新建项目共计42个。两年来,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到2014年底,全镇户籍人口5.1万人,常住人口10.8万人。
二、存在问题
(一)公共服务中心不够健全。
近两年,我镇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幅跨越。大量的征地拆迁带来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但是也隐藏着巨大的社会矛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发展滞后,既不能满足转非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也给我镇社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一是城市老旧小区的“无地困境”。对于老旧小区,尽管近年来的旧城改造工程一直在不断进行,各级政府投入不断增大,但由于征地拆迁后大量农转非居民购买商品房的需求激增,致使公共服务中心缺少建设地皮,这是制约公共服务发展的一大瓶颈。二是城市新建小区的“位置难题”。对于城市新建小区,虽然开发商按规定提供相应面积的公共服务中心,但由于对公共服务中心的位置、楼层等尚未明确规定,开发商所提供的公务服务中心往往位于地下室、半地下室或是高层分散区域,不能满足公共服务中心职能需要。
(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街镇、社区公共服务要求不断提升,但由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街镇、社区所提高的公共服务无论从服务范围还是服务质量上都已无法完全满足群众需要。一是服务设施不够齐全。由于各个社区基础不同,尤其是老旧小区房屋陈旧、条件简陋,造成社区公共服务基本设施数量不足、配置标准偏低、设备使用率不高,致使社区职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居民医疗卫生、社会教育、养老休闲等方面需求。二是专业人才极具匮乏。受体制、教育、工资报酬等因素制约,社区服务不同程度存在着服务人员少且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公共服务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三)镇街社区人员配置不够合理。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的人口迁移致使城市户籍人口与实际管理人口比例严重失衡。以我镇为例,到2014年底,我镇户籍人口仅为5.1万人,而实际管理人口却将近11万人,巨大的人口数量给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是社区工作人员配置比例亟待调整。原有社区专职工作人员5-9人的配置,面对实际管理人口的大幅增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有工作需求。以我镇海棠社区为例,6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与超过3万人的实际管理人口形成鲜明对比,社区工作明显力不从心。二是社区工作总量亟待整合规范。在提倡“社区减负”的同时,不断加压的社区“一站式服务”给社区工作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显了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在职能上缺少统筹安排,有失规范。
(四)公共服务发展定位不够明确。
社区工作量的不断增加与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少的矛盾日益突显,志愿服务与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由此应运而生,但问题和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是志愿服务运作存在问题。近年来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服务压力,但志愿服务运作不规范、缺乏制度和人力智力财力支持,是其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前景不明朗。发展催生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的合法性以及如何购买公共服务、资金来源、分配比例等问题,使得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备受考验。
三、建议意见
(一)科学统筹规划,配齐服务中心。
一是明确建设责任。建议由规建局、民政局、国土房管局等部门牵头规划规划布局,制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并统一牵头建设。一方面要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优先规划设计,保障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另一方面要在城市新建住房项目的审批中,明确规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条件及要求,由开发商负责修建、装修完成后,交由社区使用。二是明确资金来源。区县一级加大对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专项资金,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缓解街镇的财政压力。
(二)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人才质量。
一是进一步规范社区标准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已建成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规范化改造,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置,配齐调高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另一方面要规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从规划设计之初入手,建立健全建设标准,保障监管监督。二是完善劳动保障就业体系。一要建立健全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培训体系。在加强理论提升的同时,增加贴合实际的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培训,持续提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二要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出台待遇、制度保障等优惠政策,引进医疗、护理等专业人才,真正做到“小病不出社区”,老有人护、小有人养。三要建立健全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资浮动增涨机制,使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
(三)按需按比配置,规范整合工作。
一是调整社区专职人员配置比例。按照社区实际管理人口数量配置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并按实际情况合理配套资金,做到“人权、财权、物权、事权”四权合一。二是规范整合社区工作职能。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职能,做好工作分解和协作的文章,改善线多事多、重复劳动的现象,形成各负其职、各司其责的格局。对非社区工作职能,要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直接操作,明确社区密切配合,以克服社区人少事多任务杂的缺憾。
(四)强化制度建设,明确发展定位。
一是规范内容形式,搞活市场运作。要不断规范社区服务内容和形式,运用市场化手段来推进社区无偿、有偿或低偿服务,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加以补充服务的不足,搞活社区服务一盘棋。二是整合社区资源,实现共享共建。一方面要围绕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将社区服务梳理归纳,积极尝试跨社区资源共享新途径,增加社区居民服务项目,最大程度保护和开发社区资源;另一方面要采取激励措施,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不断加大社会对社区服务的投入,增强社区服务的透明度和吸引力,努力实现社区服务效应和便民惠民的双赢。(万东镇纪委书记 张瑜)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