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世代传承。
今年来,建宁路街道工农新村社区坚持“社区是我家,建管靠大家”这一理念,调动社区居民为社区大家庭服务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我的社区我的家”主题活动,努力营造出“家”的氛围,让社区旧貌换新颜。
树上“长”垃圾,老旧小区问题多
工农新村社区位于建宁路中段北侧,地处“中央门商贸区”,辖区面积约0.4平方公里,房屋建筑大多始建于五六十年代。
“该小区多是老旧棚户区和敞开式住宅区,社区内房屋出租户多、流动人口多、商业网点多,进出口通道四通八达。”社区书记宗宝东介绍,作为老旧小区,工农新村面临着治安秩序不佳、车辆管理难、环境卫生差等难题,严重影响着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和谐。“举一个例子,尽管小区有保洁员,但是树上经常有垃圾。为什么?因为很多人为了图方便,不愿下楼,窗户一开,垃圾就丢了出来。小区行道树不少,垃圾没掉地,反而被树枝勾在了树上。”
宗宝东说,“家文化”这一概念常常为企业所用,倡导企业关爱员工、员工厚爱企业,两者相辅相成,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于是,该社区想到,能否将“家文化”运用到社区管理之中,把居民们也凝聚在一起,打造一个和睦的大“家”?
成立5个“家”,建设管理靠大家
今年初,清洁之家、邻里之家、夕阳之家、青春之家、流动之家这5个“家”逐一建立起来。
“清洁之家”将小区划分为4个卫生管理片区,每个片区由1名社工、1名保洁员和8名志愿者共同组成,建立起以社工牵头组织,以保洁员为主要力量,以志愿者协同的卫生保洁机制。发现卫生问题,10分钟内迅速解决。
64岁的曹金章老人是社区“清洁之家”的志愿者。每天早上9点前,他都会在社区内巡查一圈,巡查的重点就是树上、垃圾桶周围的环境卫生,以及小区里违规乱贴的“牛皮癣”,发现卫生问题,及时联系片区社工,召集志愿者共同清理。“我们巡查时还随身背着专用的包,”曹金章介绍,这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包内装有喷壶、铲子等工具,对付“牛皮癣”非常专业。清理完后,他们还会挨家挨户上门再强调一遍。
“邻里之家”组织“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愁、暖百家心”活动,邻里矛盾产生后,社区及时组织专门人员上门化解。开展“困难救助零距离”服务,使有服务能力和服务意愿的志愿服务队员与困难群体实现了无缝对接,结成了30多个对子。
家住工农新村122-11号的马开兰是“邻里之家”的志愿者,今年62岁的她长年照顾80多岁的空巢夫妇陈和德、马学才。“陈老眼睛不好,马老心脏装过支架,腰直不起来。”马开兰说,带他们上医院、帮他们拿药,两个老人只要一个电话,她基本是随叫随到。
小区旧貌换新颜,居民认同这个“家”
据介绍,通过5个“家”的建设,该社区的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社区处处呈现文明祥和的氛围。
“比如树上,再也看不到垃圾了;一些被帮扶的老人已经把志愿者当成了亲人。”宗宝东举例,今年8月份,在社区的帮助下,陈和德、马学才两位老人住进了养老院,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会经常给马开兰打电话,而马开兰一有时间就去探望。
“真正检验社区的标尺是居民的口碑和认同,是居民对社区‘家的归属感’。”建宁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践证明,弘扬“家文化”可以增进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主动为社区建设和管理出力,能够有效地化解老旧小区的管理难题。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