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按照“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模式,深入推进休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当地休闲农业产业规范有序发展。截止2014年9月底,全市有休闲农园1299家,接待游客1309.5万人次,营业收入16.9亿元;市级民俗旅游村227个,接待游客1400.9万人次,营业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10.4%。目前,北京市休闲农业已呈现出乡村景观化、业态多样化、项目创意化、布局集群化、投资多元化、营销信息化、产业融合化等特点。
一、加强部门协作,合力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北京市农委紧紧围绕“转型发展、提档升级”的总体目标,整合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北京市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与旅游委联合发布《京郊旅游发展纲要(2015—2020年)》,建立了京郊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与旅游委、水务局、园林绿化局、农业局等5部门联合开展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会同旅游委研究修订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户)评定标准,推进休闲农业的标准化建设。与百度公司合作,建立北京休闲农业地图,解决了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了“主持人牵手双百乡村”年度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共同推介“美丽乡村”品牌,不断提升当地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兴办旅游合作社,促进农家乐规范有序发展
北京市农委按照“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理念和“规范化、标准化、组织化、网络化”的工作思路,引导农民成立旅游合作社,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培育示范典型、设立财政专项、解决融资困难、组建旅游联合社等工作,在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情况下,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旅游合作社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床上用品标准和洗涤配送、统一主要菜品价格、统一采购主要食材、统一订立服务标准和规范、统一门头牌匾和外立面的设计与制作、统一宣传营销和客源分配,有效地提升了农家乐的软、硬件服务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节约了用水,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邻里间的和谐。截止2014年11月底,仅密云县就成立民俗旅游合作社93家,工商注册人数2800余人,客房数15000余间,床位数28000余张,从业人数5000余人。据测算,仅统一床上用品标准和洗涤配送一项,2013年密云县就节约用水5.6万吨。
三、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休闲农业业态多样化
休闲农业是一项多产业联合、多功能兼备、多产品组合的产业,如果单纯依靠农民自身来发展,受农民素质较低、融资较难等因素制约,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就会受到影响,客观上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激发了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经营的积极性。北京市农委充分抓住这一战略机遇,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等,有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本地休闲农业发展。目前,以山里寒舍为代表的工商资本开发高端休闲农业市场的业态模式,以及以康顺达、春播为代表的民间资本自建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农户的业态模式,已逐渐成为引领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资本的介入,引入了新的市场开发理念和质量管理体系,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等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强化文化创意设计,提升休闲农业软实力
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灵魂。面对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同质同构现象严重、项目缺乏特色、文化内涵不足的状况,北京市农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按照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和服务组织化的理念,不断加强创意设计和文化挖掘,持续推动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与持续吸引力的提升。目前,
创意已经贯穿在北京市休闲农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每年一度的北京农业嘉年华,以“农业”为基本元素,以新奇特品种栽培、园艺景观、科普展示、农事互动、农产品展销、游乐活动、创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为主要形式,搭建了市民了解农业、关注农民的平台,并且充分展示了创意农业的魅力。
编辑:微知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