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新疆:乌鲁木齐中亚南路街道打造成长乐园

2015-02-06 11:55:17  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SystemMaster
社区工作人员正在指导马歆宜和马歆苧姐妹俩制作手工。
玩“撕名牌”游戏的孩子们。
孩子们正在社区食堂吃午餐。

“让孩子独自一人在家,他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去室外吧,又怕会发生什么意外。”假期来临,孩子该去哪儿成了不少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家住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中亚南路街道辖区内的家长和孩子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因为辖区内的社区都成立了多种兴趣班,不管是外来务工者子女还是常住人口子女均可参加。家长们纷纷表示,“社区工作人员这么尽职尽责照看他们,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了!”

要说这年头社区为未成年人开办活动中心早就不是稀奇事。可在中亚南路街道卫星路社区、南彩门社区,这里的假期课程都是私人定制。不仅有针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同一片蓝天——七彩课堂”,还有针对常住人口子女与外来务工者子女搭建的“亲亲宝贝乐园”,亦或是专为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保驾护航的“DFC培训”……每个课程都是社区工作人员精心为孩子打造的。

镜头一:这里的课程 不走“寻常路”

要说眼下什么游戏最火,那绝对非“撕名牌”莫属。在中亚南路街道南彩门社区,孩子们的特色活动也从“眼观”变为了“动手”。针对辖区内居民多为流动人口这一状况,社区为孩子们定制的课程,也没有走“寻常路”,竞技性的室外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对待咱们外来务工者子女,我们主要还是先要心理辅导再到实践活动,这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增强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归属感。”社区书记宋学良告诉记者,这些孩子一般有很强的自理能力,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们很敏感。所以社区将心理辅导和特色活动作为了重点课程。

自从社区开设“同一片蓝天——七彩课堂”后,14岁的胡锐觉得收获颇丰。“以前放假就是在家看电视,我可以从早上睁眼看到晚上睡觉,爸妈为此没少生我气,现在好了,爸妈也不说我了,我的假期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胡锐说。

“感谢社区给我们准备的舞蹈课,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学习舞蹈。”11岁的杨雪说。在社区里,不仅有“琴棋书画”,还有“撕名牌”游戏,动静结合恰到好处。而“撕名牌”是孩子们这个假期里最热衷的游戏,约上20多个小伙伴,社区工作人员在旁担任裁判,孩子们要做的,就是尽情玩起来!

镜头二:社区“搭桥” 孩子们手牵手交朋友

在中亚南路街道卫星路社区的“亲亲宝贝乐园”里有一对十分讨喜的双胞胎姐妹。记者初见6岁的马歆宜和马歆苧姐妹俩时,她俩正在和社区工作人员玩游戏。“孩子以前假期从不出门,也没有朋友。今年假期我试着把孩子放在社区,想不到她们这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也有了许多好朋友。”她们的妈妈高兴地说。

从2001年到现在,每年的假期卫星路社区的“亲亲宝贝乐园”都能吸引上百名辖区孩子参与进来。而着重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让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交友圈,是社区兴趣班最吸引孩子的地方。

通过几年摸索,社区还将原有的“大班级”按照年龄段进行了分班。“因为年龄不同,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如果在一起上课,可能会打击一部分孩子的积极性。”社区工作人员李雪瑞说。

李雪瑞介绍,课程表都是社区提前一个月时间,到每家每户询问过孩子们的想法后才安排的。“孩子们普遍反映自己朋友少,于是社区改变了以往只为外来务工者子女开课的方式。”今年年初,社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了增设儿童特色班的消息后,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

镜头三:“儿童吃饭之家”让孩子吃上热饭

据了解,卫星路社区还为一些父母不在家的孩子另外开了“小灶”,社区食堂让孩子们在冬日里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这也是乌市设立的首家“儿童吃饭之家”。

“我最喜欢吃拌面还有抓饭,吃完了还有酸奶喝!”8岁半的李俊婷人小饭量大,她一直给小伙伴们强调,社区的饭简直“太好吃了”!

李俊婷的父母是来疆务工人员,冬季多以打零工为主,经常不在家的他们很担心孩子的吃饭问题。

在参加社区活动的间隙,李俊婷得知社区有了“儿童吃饭之家”,就把好消息告诉给了父母。这让李俊婷的父母很是感动,直夸社区想得周到。

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张瑞玲告诉记者,辖区内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让孩子走出家门来到社区,这是对他们工作的极大肯定。“在开展每一个项目前,如何创新和发展是我们考虑最多的问题。我们以后会再接再厉,做到让家长更放心。”

编辑:豆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