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玉米蓟马需及时防治

2013-06-17 10:33:33  作者:SystemMaster

一、形态特征

雌成虫分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体小,暗黄色,胸部有暗灰斑。前翅灰黄色,长而窄,翅脉少但显著,翅缘毛长。半长翅型翅长仅达腹部第5节,短翅型翅略呈长三角形的芽状。卵肾形,乳白至乳黄色。若虫体色乳青或乳黄,体表皱榴有横徘隆起颗粒。蛹或前“蛹”(即第三龄著虫)体淡 黄色,有翅芽为谈白色,蛹块羽化时呈褐色。

二、发生规律

在玉米上发生2代,行孤雌生殖,主要是成虫取食玉米造成为害。在北京地区,盛发为害期约在6月中旬前后,该时正值麦收季节易被忽视而造成严重损害。 黄朵蓟马主要是苗期为害重,在玉米上以苗期和心时期发生数量较大,过此时期数量渐趋下降。春玉米和中茬玉米在6月下旬已过心叶期或心叶末期时,蓟马便转向处于苗期的夏播玉米和高梁上为害。

在春季,黄朵蓟马先在麦类等作物上繁殖为害,其后一部逐渐向春玉米菌上转移,由于麦类面积较大,因此春玉米和中茬玉米的虫源主要是来自麦类。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在麦类、春玉米上有一个若虫高峰,6月中在麦类、春玉米、中茬玉米上又有一个成虫高峰,6月下旬还有一个若虫高峰,7月上旬在春玉米、中茬玉米和夏玉米上又出现一个成虫高峰。因此,这几次高峰的出现,在防治上要根据虫情及时采取措施。

三、危害特点

蓟马较喜干燥条件,在低洼窝风而干旱的玉米地发生多,在小麦植株矮小稀疏地块中的套种玉米常受害重。一年中5~7月份的降雨对蓟马发生程度影响较大,干旱少雨有利于发生。一般来说, 在玉米上的发生数量,依次为春玉米>中茬玉米>夏玉米。中茬套种玉米上的单株虫量虽较春玉米少,但受害较重,在缺水肥条件下受害就更重。

成虫行动迟缓,多在时反面为害,造成不连续的银白色食纹并伴有虫粪污点,叶正面相对应的部分呈现黄色条斑。成虫在取食处的叶肉中产卵,对光透视可见针尖大小的白点。为害多集中在自下而上第2~4叶或第2~6叶上,即使新时长出后也很少转向新口中为害。

四、防治指标

有虫株率5%,或百株虫量30头。

三、综合防治措施

由于蓟马体型小,不易被发现,常疏于防治。望广大农民立即行动起来,查治玉米蓟马,确保玉米生产安全。

1、农业措施

⑴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虫源。

⑵结合田间间苗、定苗时,拔除有虫苗,并带出田外销毁,可减少蓟马蔓延为害。

⑶对于已形成“牛尾巴”的玉米苗,可用锥子从鞭状叶基部扎入,从中间豁开,让心叶恢复正常生长。

⑷加强管理,适时灌水施肥,以促进玉米苗早发快长,可有效地减轻蓟马为害;同时还可改变玉米田间小气候,使其湿度加大,不利于蓟马的生长,特别是干早缺肥地更应注意。

2、药剂防治

⑴在蓟马发生初期,可用 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对叶片和心叶进行定向喷雾防治,可兼治玉米田灰飞虱、蚜虫。用药间隔期5~7天,用药次数2~3次。

⑵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4.5%高效氯氰菊酯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克对水30公斤均匀喷雾,药液着重喷洒在玉米心叶内,可同时兼治蚜虫。

注意:玉米苗期喷施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一定不要喷施含有机磷成分的杀虫剂农药,以免产生药害。

编辑麦豆责任编辑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